二、史学志趣(2/2)
《刘知己评传》作者:刘知己评传 2017-02-13 12:46
绩,获誉当时。然而知几在《史通·自叙》中也曾披露,他在科举前"未暇""专心诸史",而"射策登朝"之后,"思有余闲,获遂本愿,旅游京洛,颇积年岁,公私借书,恣情披阅。"这说明,知几在幼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从家庭教育中很早就喜欢上了史学,确立了学史、研史的志愿。二十岁前由于父兄的黛陶,也一度喜爱诗赋文章,颇得世人称誉。自踏入仕途以后,乃专心于史学事业,由此规定了终生的生活道路。
一般人认为,唐代进士科考试内容偏重文辞,以诗赋为主,所以知几方有"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的话,其实,将求仕进势必要做些应考的准备,揣摩主考官的爱好也在准备之列,并非指准备诗赋。在唐初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进士考试与诗赋并不相干。"其初止试策,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至调露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二科,并加帖经,其后又加《老子》、《孝经》,使兼通之。"①可见,唐初进士只试策文,至高宗后期方有大的变化。调露二年即为永隆元年(公元680 年),正是知几应试的这一年。《唐会要》卷七六《贡举中·进士》载:"调露二年四月,刘思立除考功员外郎。先是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自后因以为常式。"次年皇帝下诏:"如闻明经射策,不读正经,抄撮义条,才有数卷;进士不寻史籍,惟诵文策,铨综① 《史通·自叙》。
② 《史通·自叙》。
③ 《论语·季氏》。
① 《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艺能,遂无优劣。自今已后,明经每经帖十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令试策。"②这说明在高宗后期,即知几进士试后,进士试才有改变,在进士科举考试项目中增杂文后,文词遂成为该试的中心内容。杂文之初试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或以诗以赋居其一,或全用诗赋,天宝间则专用诗赋。③知几"幼喜诗赋"、"初好文笔"乃家学薰陶和社会尚文的风尚影响所致,并非应试之临时之策。然而知几"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除了有通过读史的实践加深了对史学的认识外,还得有以文士得名为耻的认识。这种认识又从何而来呢?
认识来源于他孜孜不倦的读史实践所得来的真实感受,也来源于对现实社会史坛、文坛的冷静的观察。
遍读群史,他深切感受到"史才之难,其难甚矣"①,之所以难,原因很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近世以来文体大变,树理者多以诡妄为本,饰辞者务以淫丽为宗,于是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自世重文藻,词宗丽淫,于是沮诵失路,灵均当轴。每西省虚职,东观仁才,凡所拜授,必推文士。遂使握管怀铅,多无诠综之识;连章累牍,罕逢微婉之言。"史学被引上歧路,丢掉了史家直书实录之旨。刘知几深切感受着史家的历史责任,随着社会阅历和学识的丰富积累,越发感到对以往史学进行系统检讨的迫切性。一个宏伟的志向在他的心中酝酿着。
现实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当刘知几二十岁后步人仕途,现实社会对他的教育并不比书本上的少。从读史、研史的角度看,他"射策登朝"后,"思有余闲,遂其本愿",得以"恣情披阅"浩翰的史书,随着学识日进,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史学的看法。然而,当这些看法同他从现实社会的见闻、感受挂起钩的时候,其认识就大大前进了。书本同现实并非一事,其间有巨大的落差,书本上的东西过于理想化,而现实则是实实在在的。入仕以来,使刘知几从历史走向现实,而又从现实回顾历史,使他对史学的认识逐步深刻了。
知几进士及第后,经吏部考试,授获嘉县(今河南省获嘉县)主簿。这是一个正九品的小官,负责一县的文书,是县衙幕僚之首。
知几自步入仕途后,在公务之暇仍潜心坟典,经史百家,无不涉猎,杂记小书,在所浏览。当时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自然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两大重心,获嘉县地近两都,知几得以旅游京洛,饱览公私藏书。自永隆元年(680)入仕起至圣历二年(699)调职京都止,近二十年,知几都是在公务之闲博览群史,实际上是学史研史的二十年。
然而这二十年政治气氛相当紧张,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措施严酷,弄得人心不安。
刘知几登上仕途之时,适值武则天以皇后身分干政之际。她是实际上的执政者。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崩于贞观殿,太子李显奉遗诏即位,武则天急于控制全部政权,以临朝称制,就在中宗即位不过两个月时,武借故把他废为卢陵王,并幽禁于房州;接着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但居② 《唐会要》卷七五《贡举上·帖经条例》。
③ 参阅徐松《登科记考》卷一。
① 《史通·核才》。
睿宗于别殿,不得干预朝政,"政事决于太后",①这一废一立,实际上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权力过渡,是一次宫廷夺权斗争。至此,武则天实现了全面专政,并为日后改国号称皇帝准备了条件。
为了防止唐宗室、勋臣的反对,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逼令太子李贤自杀。武则天生过四个儿子,长子李弘,已被耽杀;次子李贤,即章怀太子;三子李显,即位不久便被废弃;四子李旦,无权干政,后强令退位。李贤在长兄被害后立为太子,因武后怀疑他有异心,乃废为庶人,软禁巴州。这时武后生怕他在外生事,就派丘神勣逼令自杀。于此,争夺皇位的因素几被排除。同时,她又大封武氏祖先,提拔武氏亲属。两个侄儿,一个武承嗣被任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总理朝政;一个武三思,也加官晋爵。诚如《通鉴》所言:"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①在这种形势下,就出现了徐敬业以匡复唐室为口号的扬州起兵。起义平息后,武则天乃"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自。"②武则天盛开告密之门,出现了一个专掌告密之事、用非常残忍的手段帮助武氏镇压异己的酷吏集团,武氏豢养的这帮爪牙、鹰犬,网罗无辜,竞为讯囚酷法,惨无人道,甚于虎狼。任用酷吏的直接后果使武氏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而由之带来的政治昏暗则与日剧增,到武则天统治的最后时期,即天授(690-692)之后,社会政治紧张的局面方趋缓和。天授初年,武氏急于培植拥护她的社会力量,取得士人支持,收天下之心,因而"大搜隐逸",一时间官吏冗滥成灾。刘知几在天授二年(691)十二月,以刚直的态度,敏锐的政治眼光,上书请淘汰尸位素餐的官吏。他指出武氏临朝邪滥官员"比肩咸是,举目皆然"③,"至如六品以职事清官,遂乃方之土芥,比之沙砾。
其有行无闻于十室,即厕朝流;识不反于三隅,俄登什伍。"④既无德行,也无学识,"若遂不加沙汰,臣恐有累皇风。"⑤知几主张沙汰尸禄谬官,是帮助武氏加强政权建设以端正政风的积极建议。同年,知几又上书建议"刺史非三岁以上不可迁官",认为刺史之官,肩负着"移风易俗"、"求痪字民"的重任,因而自秦汉已降迄乎魏晋,"方伯岳牧,临州按郡,或十年不易,或一纪仍留,莫不尽其化民之方,责以治人之术。既而日就月将,风加草靡,故能化行千里,恩渐百城。"而今的刺史就不同了。知几指出:他们"倏来忽往,蓬转萍流。近则累月仍迁,远则逾年必徙。将厅事为逆旅,以下车为传舍。或云来岁入朝,必应改职;或道今兹会计,必是移藩。"如是,"既怀苟且之谋,何暇循良之绩!"因此,知几建议:"臣望自今以后,刺史非三岁以上,不可迁官。仍以明察功过,精甄赏罚,冀宏共治之风,以赞垂衣之化。"①刘知几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做官为政必安心职守,兢兢业业,如① 《资治通鉴》卷二○三《唐纪》一九。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三。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三。
③ 《唐会要》卷六七。
④ 《唐会要》卷六七。
⑤ 《唐会要》卷六七。
① 以上引见《唐会要》卷六八。
果迁徙频繁,心怀苟且之谋,则决然搞不好治理。知几针对时弊,提出应让刺史相对稳定,安心政务;而朝廷也要"明察功过,精甄赏罚",这样,才能造就"循良之绩"。知几虽官微位卑,却怀有治天下的方略,小小的一"疏",显示了其为政的大才。
证圣元年(695),知几针对当时赦有无度的弊端,提出"节赦"的主张。
他上书言事,历举古往对赦有的慎重态度,借古人语批评赦宥无度是"小人之幸,君子不幸",希望皇上"而今而后,颇节于赦"。②同年,知几针对当时滥赐阶勋的弊端,上表建议赐阶勋应以德才为标准。
其表文说:"臣闻君不虚授,臣无虚受,授受无失,是曰能官。又曰: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皆圣贤之通论也。??今皇家始自文明,迄于证圣,其间不过十余年耳,海内具寮九品似上,每岁逢赦,必赐阶勋,无功获赏,激倖实深。"结果呢,"每论说官途,规求仕进,不希考第取达,唯拟遭遇更迁"。既而如愿果谐,受之者也自谓己功,不以为惭,出现了朝野宴聚"绯服众于青袍,象板多于木饬"的局面。知几在表文的最后说:"望自今后,稍节私恩,使士林载清,人伦有叙。"①可见,滥赐阶勋势必搞乱了吏治,破坏了传统的以德才授官的政策,也破灭了士林求仕的希望,败坏了儒家的人伦。从根本上也不利于武则天的政治统治。知几表文完全是从封建政府官吏的身份出发,从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向政府进奉忠言。
上述知几所言四事,无不切中时弊,由之可以看出他富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这四条,集中到一点,是批评武则天的用人政策和政治流弊。《旧唐书》本传说:"知几上表陈四事,词甚切直。""切直"二字概括了刘氏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但"后嘉其直,不能用也。"②本来,武则天于证圣元年(695)"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③知几应时上表,并不违背武氏意愿,只是她"诏九品以上陈得失"不过是"收入望"而已,并非要按大家的意见实行。
知几表陈四事,涉及于官吏的社会作用、选拔标准以及管理使用办法等诸方面的问题,而集中于对现实政治中妄授妄施等**现象的批判。在当时,"官爵僭滥,而法网严密。士类竟为趋进,而多陷刑戮。"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重用酷吏,滥用人才,互相为用。知几上表已是武则天利用酷吏相对松懈之时,不然他也不敢批评时政。但现实教育了他,他是无法改变现实的。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了一篇《思慎赋》。
这篇赋既显露了刘知几的才华,也道出了他的苦闷,特别是抒发了他在苦闷之下经过冷静思考而痛下的志向。我们探讨刘知几的生活道路,探讨他的史学志趣,不能轻视这篇赋所表达的深层思想。
《资治通鉴》卷二○五这样概括《思慎赋》的写作背景:"是时官爵宜得而法网严峻,故人竞为趋进而多陷刑戮,知几乃著《思慎赋》以刺时见志。"它是酷吏政治下的产物,通篇排列铺陈古今生死进退的事迹,规劝世人在仕途上谨慎小心。"凤阁侍郎苏味道、李峤见之,相顾而叹曰:'陆机《豪士》② 《唐会要》卷四○。
① 《唐会要》卷八一。
② 《新唐书·刘知几传》。
③ 《旧唐书·武后本纪》。
所不及也,当今防身要道尽在此矣。'"①现将《思慎赋》略作分析。
刘知几在赋序中首先指出这样一个实情:人生道路并不平坦。他说:"历观自古,以迄于今,其有才位见称,功名取贵,非命者众,克全者寡。大则覆宗绝把,埋没无遗;小则系狱下室,仅而获免。速者败不旋踵,宽者忧在子孙。至若保令名以没齿,传贻厥于后胤,求之历代,得十一于千百。"他列举古人事迹,发现他们之所以人生坎坷,就是"不知救死之有方"、"未识卫生之有术"。因为人们都生活在"地居流俗之境,身当名利之路"的环境里,"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官大于国,主必恶之。"如果不加警觉而处之泰然,就象"卧于积薪之上,而不知火之将燃;巢于折苕之末,而不悟风之已至","自古所以多杀身亡族者,职由于此也。"因此,他提出了小心谨慎的处世办法。其基本精神就是牢记往哲古人吉凶成败的历史教训,去"驰竞之欲",守"静退之心"。因为古今人物之吉凶成败验证,"贵不如贱,动不如静"。所以要"守愚养拙,怯进勇退,每思才轻任重之诫,知小谋大之忧,观止足于居常,绝觊觎于不次,是以度身而衣,量腹而食,进受代耕之禄,退居负廓之田,庶几全父母之发肤,保先人之丘墓,一生之愿,于斯足矣。"应该说,《思慎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消极心态,它是对武则天酷吏政治的一种反抗。据《旧唐书·刘子玄传》载,《思慎赋》作于证圣元年(695),联系他上表中的积极建议,可以看到思想上的矛盾状态。知几对现实政治的**现象向来持反对态度,但是当他感到无能为力,甚至遭杀身亡族之祸时,又持"守愚养拙,怯进勇退"的态度,这是容易理解的。
其实,刘知几著《思慎赋》其本义是"刺时见志",是对现实政治的一种反抗形式。"见志"就是宣布同世俗决不同流合污。怯进勇退,明哲保身并不是刘知几的性格,这里所反映的心理状态只是一种暂时的苦闷。这暂时的苦闷的背后却是刘知几对现实的冷静思考,从而加深了对史学的认识。这里试举一例。《史通·疑古》篇疑《尚书》之《尧典序》"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事,知几先以古代书证说明禅授可疑,进而他又以今证古的方法说明:"观近古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奉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现实社会的教育加深了刘知几对历史的理解,最关键的一条是提高了史识。知人论世,设身处地,在武则天时代,以知几之博学卓识之才,充任九品主簿,自然是大才小用,而且从弱冠之年入仕之始直到写《思慎赋》时已十五个春秋没有迁升,感到仕途前程渺茫,这"思慎"只能是对现实的抗争。在盛唐的政治舞台上,刘知几身居仕班,但他没有成为政治家,是社会没给他提供机遇。唯其如此,他的精力又集中在学术事业上去了。
一般人认为,唐代进士科考试内容偏重文辞,以诗赋为主,所以知几方有"于时将求仕进,兼习揣摩,至于专心诸史,我则未暇"的话,其实,将求仕进势必要做些应考的准备,揣摩主考官的爱好也在准备之列,并非指准备诗赋。在唐初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进士考试与诗赋并不相干。"其初止试策,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至调露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二科,并加帖经,其后又加《老子》、《孝经》,使兼通之。"①可见,唐初进士只试策文,至高宗后期方有大的变化。调露二年即为永隆元年(公元680 年),正是知几应试的这一年。《唐会要》卷七六《贡举中·进士》载:"调露二年四月,刘思立除考功员外郎。先是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自后因以为常式。"次年皇帝下诏:"如闻明经射策,不读正经,抄撮义条,才有数卷;进士不寻史籍,惟诵文策,铨综① 《史通·自叙》。
② 《史通·自叙》。
③ 《论语·季氏》。
① 《通典》卷十五《选举三》。
艺能,遂无优劣。自今已后,明经每经帖十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令试策。"②这说明在高宗后期,即知几进士试后,进士试才有改变,在进士科举考试项目中增杂文后,文词遂成为该试的中心内容。杂文之初试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或以诗以赋居其一,或全用诗赋,天宝间则专用诗赋。③知几"幼喜诗赋"、"初好文笔"乃家学薰陶和社会尚文的风尚影响所致,并非应试之临时之策。然而知几"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除了有通过读史的实践加深了对史学的认识外,还得有以文士得名为耻的认识。这种认识又从何而来呢?
认识来源于他孜孜不倦的读史实践所得来的真实感受,也来源于对现实社会史坛、文坛的冷静的观察。
遍读群史,他深切感受到"史才之难,其难甚矣"①,之所以难,原因很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近世以来文体大变,树理者多以诡妄为本,饰辞者务以淫丽为宗,于是文之与史,较然异辙,"但自世重文藻,词宗丽淫,于是沮诵失路,灵均当轴。每西省虚职,东观仁才,凡所拜授,必推文士。遂使握管怀铅,多无诠综之识;连章累牍,罕逢微婉之言。"史学被引上歧路,丢掉了史家直书实录之旨。刘知几深切感受着史家的历史责任,随着社会阅历和学识的丰富积累,越发感到对以往史学进行系统检讨的迫切性。一个宏伟的志向在他的心中酝酿着。
现实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当刘知几二十岁后步人仕途,现实社会对他的教育并不比书本上的少。从读史、研史的角度看,他"射策登朝"后,"思有余闲,遂其本愿",得以"恣情披阅"浩翰的史书,随着学识日进,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史学的看法。然而,当这些看法同他从现实社会的见闻、感受挂起钩的时候,其认识就大大前进了。书本同现实并非一事,其间有巨大的落差,书本上的东西过于理想化,而现实则是实实在在的。入仕以来,使刘知几从历史走向现实,而又从现实回顾历史,使他对史学的认识逐步深刻了。
知几进士及第后,经吏部考试,授获嘉县(今河南省获嘉县)主簿。这是一个正九品的小官,负责一县的文书,是县衙幕僚之首。
知几自步入仕途后,在公务之暇仍潜心坟典,经史百家,无不涉猎,杂记小书,在所浏览。当时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自然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两大重心,获嘉县地近两都,知几得以旅游京洛,饱览公私藏书。自永隆元年(680)入仕起至圣历二年(699)调职京都止,近二十年,知几都是在公务之闲博览群史,实际上是学史研史的二十年。
然而这二十年政治气氛相当紧张,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措施严酷,弄得人心不安。
刘知几登上仕途之时,适值武则天以皇后身分干政之际。她是实际上的执政者。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崩于贞观殿,太子李显奉遗诏即位,武则天急于控制全部政权,以临朝称制,就在中宗即位不过两个月时,武借故把他废为卢陵王,并幽禁于房州;接着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睿宗。但居② 《唐会要》卷七五《贡举上·帖经条例》。
③ 参阅徐松《登科记考》卷一。
① 《史通·核才》。
睿宗于别殿,不得干预朝政,"政事决于太后",①这一废一立,实际上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权力过渡,是一次宫廷夺权斗争。至此,武则天实现了全面专政,并为日后改国号称皇帝准备了条件。
为了防止唐宗室、勋臣的反对,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逼令太子李贤自杀。武则天生过四个儿子,长子李弘,已被耽杀;次子李贤,即章怀太子;三子李显,即位不久便被废弃;四子李旦,无权干政,后强令退位。李贤在长兄被害后立为太子,因武后怀疑他有异心,乃废为庶人,软禁巴州。这时武后生怕他在外生事,就派丘神勣逼令自杀。于此,争夺皇位的因素几被排除。同时,她又大封武氏祖先,提拔武氏亲属。两个侄儿,一个武承嗣被任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总理朝政;一个武三思,也加官晋爵。诚如《通鉴》所言:"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①在这种形势下,就出现了徐敬业以匡复唐室为口号的扬州起兵。起义平息后,武则天乃"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自。"②武则天盛开告密之门,出现了一个专掌告密之事、用非常残忍的手段帮助武氏镇压异己的酷吏集团,武氏豢养的这帮爪牙、鹰犬,网罗无辜,竞为讯囚酷法,惨无人道,甚于虎狼。任用酷吏的直接后果使武氏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而由之带来的政治昏暗则与日剧增,到武则天统治的最后时期,即天授(690-692)之后,社会政治紧张的局面方趋缓和。天授初年,武氏急于培植拥护她的社会力量,取得士人支持,收天下之心,因而"大搜隐逸",一时间官吏冗滥成灾。刘知几在天授二年(691)十二月,以刚直的态度,敏锐的政治眼光,上书请淘汰尸位素餐的官吏。他指出武氏临朝邪滥官员"比肩咸是,举目皆然"③,"至如六品以职事清官,遂乃方之土芥,比之沙砾。
其有行无闻于十室,即厕朝流;识不反于三隅,俄登什伍。"④既无德行,也无学识,"若遂不加沙汰,臣恐有累皇风。"⑤知几主张沙汰尸禄谬官,是帮助武氏加强政权建设以端正政风的积极建议。同年,知几又上书建议"刺史非三岁以上不可迁官",认为刺史之官,肩负着"移风易俗"、"求痪字民"的重任,因而自秦汉已降迄乎魏晋,"方伯岳牧,临州按郡,或十年不易,或一纪仍留,莫不尽其化民之方,责以治人之术。既而日就月将,风加草靡,故能化行千里,恩渐百城。"而今的刺史就不同了。知几指出:他们"倏来忽往,蓬转萍流。近则累月仍迁,远则逾年必徙。将厅事为逆旅,以下车为传舍。或云来岁入朝,必应改职;或道今兹会计,必是移藩。"如是,"既怀苟且之谋,何暇循良之绩!"因此,知几建议:"臣望自今以后,刺史非三岁以上,不可迁官。仍以明察功过,精甄赏罚,冀宏共治之风,以赞垂衣之化。"①刘知几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做官为政必安心职守,兢兢业业,如① 《资治通鉴》卷二○三《唐纪》一九。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三。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三。
③ 《唐会要》卷六七。
④ 《唐会要》卷六七。
⑤ 《唐会要》卷六七。
① 以上引见《唐会要》卷六八。
果迁徙频繁,心怀苟且之谋,则决然搞不好治理。知几针对时弊,提出应让刺史相对稳定,安心政务;而朝廷也要"明察功过,精甄赏罚",这样,才能造就"循良之绩"。知几虽官微位卑,却怀有治天下的方略,小小的一"疏",显示了其为政的大才。
证圣元年(695),知几针对当时赦有无度的弊端,提出"节赦"的主张。
他上书言事,历举古往对赦有的慎重态度,借古人语批评赦宥无度是"小人之幸,君子不幸",希望皇上"而今而后,颇节于赦"。②同年,知几针对当时滥赐阶勋的弊端,上表建议赐阶勋应以德才为标准。
其表文说:"臣闻君不虚授,臣无虚受,授受无失,是曰能官。又曰: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皆圣贤之通论也。??今皇家始自文明,迄于证圣,其间不过十余年耳,海内具寮九品似上,每岁逢赦,必赐阶勋,无功获赏,激倖实深。"结果呢,"每论说官途,规求仕进,不希考第取达,唯拟遭遇更迁"。既而如愿果谐,受之者也自谓己功,不以为惭,出现了朝野宴聚"绯服众于青袍,象板多于木饬"的局面。知几在表文的最后说:"望自今后,稍节私恩,使士林载清,人伦有叙。"①可见,滥赐阶勋势必搞乱了吏治,破坏了传统的以德才授官的政策,也破灭了士林求仕的希望,败坏了儒家的人伦。从根本上也不利于武则天的政治统治。知几表文完全是从封建政府官吏的身份出发,从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向政府进奉忠言。
上述知几所言四事,无不切中时弊,由之可以看出他富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这四条,集中到一点,是批评武则天的用人政策和政治流弊。《旧唐书》本传说:"知几上表陈四事,词甚切直。""切直"二字概括了刘氏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但"后嘉其直,不能用也。"②本来,武则天于证圣元年(695)"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③知几应时上表,并不违背武氏意愿,只是她"诏九品以上陈得失"不过是"收入望"而已,并非要按大家的意见实行。
知几表陈四事,涉及于官吏的社会作用、选拔标准以及管理使用办法等诸方面的问题,而集中于对现实政治中妄授妄施等**现象的批判。在当时,"官爵僭滥,而法网严密。士类竟为趋进,而多陷刑戮。"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重用酷吏,滥用人才,互相为用。知几上表已是武则天利用酷吏相对松懈之时,不然他也不敢批评时政。但现实教育了他,他是无法改变现实的。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了一篇《思慎赋》。
这篇赋既显露了刘知几的才华,也道出了他的苦闷,特别是抒发了他在苦闷之下经过冷静思考而痛下的志向。我们探讨刘知几的生活道路,探讨他的史学志趣,不能轻视这篇赋所表达的深层思想。
《资治通鉴》卷二○五这样概括《思慎赋》的写作背景:"是时官爵宜得而法网严峻,故人竞为趋进而多陷刑戮,知几乃著《思慎赋》以刺时见志。"它是酷吏政治下的产物,通篇排列铺陈古今生死进退的事迹,规劝世人在仕途上谨慎小心。"凤阁侍郎苏味道、李峤见之,相顾而叹曰:'陆机《豪士》② 《唐会要》卷四○。
① 《唐会要》卷八一。
② 《新唐书·刘知几传》。
③ 《旧唐书·武后本纪》。
所不及也,当今防身要道尽在此矣。'"①现将《思慎赋》略作分析。
刘知几在赋序中首先指出这样一个实情:人生道路并不平坦。他说:"历观自古,以迄于今,其有才位见称,功名取贵,非命者众,克全者寡。大则覆宗绝把,埋没无遗;小则系狱下室,仅而获免。速者败不旋踵,宽者忧在子孙。至若保令名以没齿,传贻厥于后胤,求之历代,得十一于千百。"他列举古人事迹,发现他们之所以人生坎坷,就是"不知救死之有方"、"未识卫生之有术"。因为人们都生活在"地居流俗之境,身当名利之路"的环境里,"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官大于国,主必恶之。"如果不加警觉而处之泰然,就象"卧于积薪之上,而不知火之将燃;巢于折苕之末,而不悟风之已至","自古所以多杀身亡族者,职由于此也。"因此,他提出了小心谨慎的处世办法。其基本精神就是牢记往哲古人吉凶成败的历史教训,去"驰竞之欲",守"静退之心"。因为古今人物之吉凶成败验证,"贵不如贱,动不如静"。所以要"守愚养拙,怯进勇退,每思才轻任重之诫,知小谋大之忧,观止足于居常,绝觊觎于不次,是以度身而衣,量腹而食,进受代耕之禄,退居负廓之田,庶几全父母之发肤,保先人之丘墓,一生之愿,于斯足矣。"应该说,《思慎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消极心态,它是对武则天酷吏政治的一种反抗。据《旧唐书·刘子玄传》载,《思慎赋》作于证圣元年(695),联系他上表中的积极建议,可以看到思想上的矛盾状态。知几对现实政治的**现象向来持反对态度,但是当他感到无能为力,甚至遭杀身亡族之祸时,又持"守愚养拙,怯进勇退"的态度,这是容易理解的。
其实,刘知几著《思慎赋》其本义是"刺时见志",是对现实政治的一种反抗形式。"见志"就是宣布同世俗决不同流合污。怯进勇退,明哲保身并不是刘知几的性格,这里所反映的心理状态只是一种暂时的苦闷。这暂时的苦闷的背后却是刘知几对现实的冷静思考,从而加深了对史学的认识。这里试举一例。《史通·疑古》篇疑《尚书》之《尧典序》"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事,知几先以古代书证说明禅授可疑,进而他又以今证古的方法说明:"观近古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奉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现实社会的教育加深了刘知几对历史的理解,最关键的一条是提高了史识。知人论世,设身处地,在武则天时代,以知几之博学卓识之才,充任九品主簿,自然是大才小用,而且从弱冠之年入仕之始直到写《思慎赋》时已十五个春秋没有迁升,感到仕途前程渺茫,这"思慎"只能是对现实的抗争。在盛唐的政治舞台上,刘知几身居仕班,但他没有成为政治家,是社会没给他提供机遇。唯其如此,他的精力又集中在学术事业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