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著述传家(2/2)
《刘知己评传》作者:刘知己评传 2017-02-13 12:46
,六品以下为直学士,掌刊缉经籍。史例曾经是刘知几十分注意的课题,《史通》一书曾穷究史书体例。他曾经强调史例的重要性:"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之无法,则上下靡定;史之无例,则是非莫准。"④刘蚀继承乃父关于史例的理论的阐述及实践的经验,撰了《史例》三卷。《史例》一书现已不存,《新唐书·刘知凡传》说"父子三人,更莅史官,著《史例》,颇有法。"王应麟也说:"刘《史例》三卷,以前史详略,由于无法,故隐括诸凡,附经为例。"⑤可见其书颇为当时所称。王应麟以刘的成就,把他同其父知几紧密联系起来,同历史上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刘向、刘歆父子,班彪、班固父子、王铨、王隐父子,姚察、姚简父子,以及李大师、李延寿父子相提并论。说明他们"继世汗简"、父子世业的相承关系。①三子刘汇,历任给事中、尚书右丞、左散骑常侍,荆南长沙节度,有《集》三卷。
四子刘秩,字柞卿,曾任给事中、尚书右丞、国子祭酒,撰《政典》三十五卷,《止戈记》七卷、《至德新议》十三卷、《指要》三卷。②刘秩的《政典》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杜佑《通典》一书乃是在《政典》的基础上"因而广之"而成。《旧唐书·杜佑传》载:开元末,刘秩采经史百家之言,取《周礼》六官所职,撰分门书三十五卷,号日《政典》。大为时贤称赏,房殖以为才过刘更生。佑得其书,寻味① 《旧唐书·刘子玄传》。
② 《新唐书·艺文志三》。
③ 《新唐书·艺文志二》。
④ 《史通·序例》。
⑤ 《玉海》卷四九《艺文类论史门》之《唐史例》条引《中兴书目》云。
① 《玉海》卷四六《艺文类正史门》。
② 《旧唐书·刘子玄传》厥旨,以为条目未尽,因而广之,加以开元礼、乐书成二百卷,号曰《通典》。
《新唐书·杜佑传》亦云:"刘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为《政典》三十五篇,房琯称才过刘向。佑以为未尽;因广其阙,参益新礼为二百篇,自号《通典》。"从《杜佑传》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一.《政典》成书于开元末年,一经问世,大为时贤称赏。二.《政典》的编写体例是以六官所职,分门撰写。
四子刘秩,字柞卿,曾任给事中、尚书右丞、国子祭酒,撰《政典》三十五卷,《止戈记》七卷、《至德新议》十三卷、《指要》三卷。②刘秩的《政典》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杜佑《通典》一书乃是在《政典》的基础上"因而广之"而成。《旧唐书·杜佑传》载:开元末,刘秩采经史百家之言,取《周礼》六官所职,撰分门书三十五卷,号日《政典》。大为时贤称赏,房殖以为才过刘更生。佑得其书,寻味① 《旧唐书·刘子玄传》。
② 《新唐书·艺文志三》。
③ 《新唐书·艺文志二》。
④ 《史通·序例》。
⑤ 《玉海》卷四九《艺文类论史门》之《唐史例》条引《中兴书目》云。
① 《玉海》卷四六《艺文类正史门》。
② 《旧唐书·刘子玄传》厥旨,以为条目未尽,因而广之,加以开元礼、乐书成二百卷,号曰《通典》。
《新唐书·杜佑传》亦云:"刘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为《政典》三十五篇,房琯称才过刘向。佑以为未尽;因广其阙,参益新礼为二百篇,自号《通典》。"从《杜佑传》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一.《政典》成书于开元末年,一经问世,大为时贤称赏。二.《政典》的编写体例是以六官所职,分门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