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特犯不犯
《红楼艺术-周汝昌》作者:红楼艺术-周汝昌 2017-02-14 15:56
这一叙述美学概念和词语,也是中华民族的,而《红楼梦钒阉⒒拥搅艘恢制嬷潞图恪!疤胤覆环浮保呛我庖?译成白话就是:故意地写“重复”文章,而笔法又绝不重复。这也就是说,大艺术家不甘于写些平庸顺手的东西,总喜欢自己给自己出难题,以“考验”和施展自家的才力,出奇制胜,务弃俗套。雪芹似乎特别喜欢这个特犯不犯。
若举例子,可真多得很。细小的不必列举,单看大的,两次过元宵节,两次丧殡,两次起社,两次宝玉生辰,两次袭人箴玉,两次试才(题园与题林四娘),两次病起(宝玉),两次出门(偷祭与庆舅),两次大联句(雪景与中秋),两次进府(刘姥姥),……没有一例是相似而“略同”的,甚至让人不知觉那是“特犯不犯”。这些还只是就现存八十回而言(原全部应有不少竟是“三次性特犯不犯”)。
宝玉两次生辰,我已讲过。可卿与贾敬两次丧殡,戚序本总评提过,这都太显易晓,故不多赘了。只如几次联句、作诗、填词怎么不犯,恐怕一时就道不清白。如今引第七十六回一段评语以为佐鉴:此回着笔最难:不叙中秋夜宴则漏,叙夜宴又与上元(元宵夜宴)相犯。不叙诸人酬和(作诗)则俗,叙酬和又与起社相犯。诸人在贾政前吟诗,诸人各自为一席,又非礼。
既叙夜宴,再叙酬和,不漏,不俗,更不相犯。云行月移,水流花放,别有机括,深宜玩索。
读读这种评语,岂不是与读本文同为一大享受?
文(桃花社,柳絮词)与雪天联诗篇一样机轴(杼),两样笔墨:前文以联句起,以灯谜结,以作画为中间横风吹断;此又以填词起,以风筝结,以写字为中间横风吹断。是一样机轴。前文叙联句详,此文叙填词略,是两样笔墨。前文之叙作画略,此文(之)叙写字详,是两样笔墨。前文叙灯谜叙猜灯谜,此文叙风筝叙放风筝,是一样机轴。前文叙七律在联句后,此文叙古歌在填词前,是两样笔墨。前文叙黛玉替宝玉写诗,此文叙宝玉替探春续词,是一样机轴。前文赋诗,后有一首诗;此文填词,前有一首词,是两样笔墨。噫!参伍其变,错综其数:此固难为粗心者道也。
例不再举。我且须尽先说明的,乃是雪芹他多用这种重叠而避犯的笔法,所因何故?
原来,这种笔法,全系生自全书的大章法大结构。这儿有一个大对称的巨大艺术课题!
今传世戚序本(包括蒙府本、南图本)的总评者,至少也有二人,一位只就八十回本而评,一位却见过雪芹原著的全貌。其中一条,连已佚的回目都援引了,最堪注意——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
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于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文则直指其主。
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可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有脱文——引者)甚矣!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耶?人世之变迁,倏尔如此!
今日写袭人,后文写宝钗。今日写平儿,后文写阿凤。
文是一样情理,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多少眼泪,洒与此两回书中!
这条第二十一回回前的总评,对我们了解雪芹的独特笔法,是一把总钥匙,重要无比。粗略而言,计有三点:一,原书是前后对称对映对比的反正两大扇结构法。
二,前盛后衰,变化有如翻夭覆地之巨大!
三,前扇诸文,“孤立”看来,也自成文,也自有情有味,具有“本体性”,但都只是整体双面性的一个单面而已。前后两面,必须合看方明。
四,从作者来说,他前面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是遥射后文的惨状——他的心情是“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或如一位友人之言:“他是眼含着泪向你微笑!”读者对此毫不了解,却空谈侈论什么《红楼》思想、《红楼》艺术,岂非绝大的自欺欺人之事乎?
说到这里,那么你若回顾前章涉及的宝玉四时即事诗等例,当能加深一层体认。
这个大对称大反比大衬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原来,《石头记》的全本实共一百零八回书文。一百零八之数,中分时则为两个五十四,故书到第五十四回元宵大盛会(亦即最后一次盛况了)为顶点,一过这条“界河”,一切文情都变了,此点前章已经大致讲过一次。54×2=108再一细按,在这一百零八回中,又实以每九回为一“单元”,是总结构法则,也是艺术的脉搏,音乐的节奏。全书共有十二大段落,每段九回。故又得一式:9×12=108
如稍“化”之,即是:
9×12÷2=54
前后两大扇,每扇由六个九回构成之。
九回单元的析证很清楚:
一九:将全部几条大主脉引伏已毕(详下文),以家塾交代贾府男子之不材无状,过此再不拟多写男人,转入以女为主题的正文。
二九:至十八回。建园省亲,第一个“盛”的**。人物活动地点转以入园为中心。
三九:至二十七回。以饯花、葬花为一极大关目。
四九:至三十六回。以梦兆、识分定为关目,出金麒麟。为情缘作一小结。下开“诗局”一脉。
五九:至四十五回。以“风雨夕”为一大关目,黛钗关系之枢纽。
六九:至五十四回。又一元宵,再次“盛”的顶点。
七九:至六十三回。寿怡红,特点“群芳”、“送春”是又一“饯花”形态,全书大关目,再次凸显。
**:至七十二回。以凤姐病深,家事忧重为眼目。过此即入抄检大观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若举例子,可真多得很。细小的不必列举,单看大的,两次过元宵节,两次丧殡,两次起社,两次宝玉生辰,两次袭人箴玉,两次试才(题园与题林四娘),两次病起(宝玉),两次出门(偷祭与庆舅),两次大联句(雪景与中秋),两次进府(刘姥姥),……没有一例是相似而“略同”的,甚至让人不知觉那是“特犯不犯”。这些还只是就现存八十回而言(原全部应有不少竟是“三次性特犯不犯”)。
宝玉两次生辰,我已讲过。可卿与贾敬两次丧殡,戚序本总评提过,这都太显易晓,故不多赘了。只如几次联句、作诗、填词怎么不犯,恐怕一时就道不清白。如今引第七十六回一段评语以为佐鉴:此回着笔最难:不叙中秋夜宴则漏,叙夜宴又与上元(元宵夜宴)相犯。不叙诸人酬和(作诗)则俗,叙酬和又与起社相犯。诸人在贾政前吟诗,诸人各自为一席,又非礼。
既叙夜宴,再叙酬和,不漏,不俗,更不相犯。云行月移,水流花放,别有机括,深宜玩索。
读读这种评语,岂不是与读本文同为一大享受?
文(桃花社,柳絮词)与雪天联诗篇一样机轴(杼),两样笔墨:前文以联句起,以灯谜结,以作画为中间横风吹断;此又以填词起,以风筝结,以写字为中间横风吹断。是一样机轴。前文叙联句详,此文叙填词略,是两样笔墨。前文之叙作画略,此文(之)叙写字详,是两样笔墨。前文叙灯谜叙猜灯谜,此文叙风筝叙放风筝,是一样机轴。前文叙七律在联句后,此文叙古歌在填词前,是两样笔墨。前文叙黛玉替宝玉写诗,此文叙宝玉替探春续词,是一样机轴。前文赋诗,后有一首诗;此文填词,前有一首词,是两样笔墨。噫!参伍其变,错综其数:此固难为粗心者道也。
例不再举。我且须尽先说明的,乃是雪芹他多用这种重叠而避犯的笔法,所因何故?
原来,这种笔法,全系生自全书的大章法大结构。这儿有一个大对称的巨大艺术课题!
今传世戚序本(包括蒙府本、南图本)的总评者,至少也有二人,一位只就八十回本而评,一位却见过雪芹原著的全貌。其中一条,连已佚的回目都援引了,最堪注意——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
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于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文则直指其主。
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可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有脱文——引者)甚矣!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耶?人世之变迁,倏尔如此!
今日写袭人,后文写宝钗。今日写平儿,后文写阿凤。
文是一样情理,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多少眼泪,洒与此两回书中!
这条第二十一回回前的总评,对我们了解雪芹的独特笔法,是一把总钥匙,重要无比。粗略而言,计有三点:一,原书是前后对称对映对比的反正两大扇结构法。
二,前盛后衰,变化有如翻夭覆地之巨大!
三,前扇诸文,“孤立”看来,也自成文,也自有情有味,具有“本体性”,但都只是整体双面性的一个单面而已。前后两面,必须合看方明。
四,从作者来说,他前面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是遥射后文的惨状——他的心情是“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或如一位友人之言:“他是眼含着泪向你微笑!”读者对此毫不了解,却空谈侈论什么《红楼》思想、《红楼》艺术,岂非绝大的自欺欺人之事乎?
说到这里,那么你若回顾前章涉及的宝玉四时即事诗等例,当能加深一层体认。
这个大对称大反比大衬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原来,《石头记》的全本实共一百零八回书文。一百零八之数,中分时则为两个五十四,故书到第五十四回元宵大盛会(亦即最后一次盛况了)为顶点,一过这条“界河”,一切文情都变了,此点前章已经大致讲过一次。54×2=108再一细按,在这一百零八回中,又实以每九回为一“单元”,是总结构法则,也是艺术的脉搏,音乐的节奏。全书共有十二大段落,每段九回。故又得一式:9×12=108
如稍“化”之,即是:
9×12÷2=54
前后两大扇,每扇由六个九回构成之。
九回单元的析证很清楚:
一九:将全部几条大主脉引伏已毕(详下文),以家塾交代贾府男子之不材无状,过此再不拟多写男人,转入以女为主题的正文。
二九:至十八回。建园省亲,第一个“盛”的**。人物活动地点转以入园为中心。
三九:至二十七回。以饯花、葬花为一极大关目。
四九:至三十六回。以梦兆、识分定为关目,出金麒麟。为情缘作一小结。下开“诗局”一脉。
五九:至四十五回。以“风雨夕”为一大关目,黛钗关系之枢纽。
六九:至五十四回。又一元宵,再次“盛”的顶点。
七九:至六十三回。寿怡红,特点“群芳”、“送春”是又一“饯花”形态,全书大关目,再次凸显。
**:至七十二回。以凤姐病深,家事忧重为眼目。过此即入抄检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