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的洞见(1)(图)
《卓越执行: 中国企业如何提升执行力》作者:彭志强 2017-01-13 12:10
《执行示意图》
执行的洞见—意识、科学、意志、文化 “执行”首先是一种意识。如果对“执行”没有强烈的意识,每时每刻都想着“执行”,那么要想提升“执行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强烈的执行意识,那么随后诸多的执行体系、执行文化等等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而且,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如果经理人不重视执行,很容易走向蔑视、忽视执行的对立面。很多的经理都崇尚规划、点子,忽视了“执行”,没有强烈的“执行”意识,这使得他们更多的时候是“眼高手低”。他们习惯于在年初的战略目标发布会上提醒下属经理们要“严格贯彻”,然后在年底时感叹下属执行力太差了,而在这期间他们往往已经遗忘了“执行”,最多只是偶尔想起。 光有意识不行,“执行”是一种科学,需要落地。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执行力不能只是停留在美好愿望的阶段,或者期盼自然的、迅速的转变,更不能寄希望于某一两个能人的力挽狂澜。提升组织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并完善“组织执行体系”,以体系、架构解决这个难题才可能是最有效、最持久的方法。中国的思维方式更多的寄希望于“能人”,而西方管理科学则更关注“系统与体系、架构”。透过经济成就的对比、成功组织的对标,我们发现,中国组织最需要完善“系统、体系、架构、制度”等核心基础。管理科学对“执行”的深刻影响,是中国组织最为忽视的,但恰恰这是提升“组织执行力”最为核心的解决之道。 有了科学的工具,就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因此,“执行”是一种意志。不是口头说说,领导开会宣贯宣贯,刷上标语,“执行力”就能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参与者,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要坚定决心,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设定的目标、标准,更困难的是,这一切,都需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持续,不能有一丝松懈、懈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做得很好,一次失职、一次失误,那就是失职、失误,就是“执行不到位”,甚至有时是“执行事故”,这似乎有些残酷,但这就是现实,无论当事人是否喜欢或者承认这个现实。当我们在为此而感到残酷时,跨国公司正在为“6Sigma”而努力,如达到6Sigma=99.999997%,就意味着每100万件产品中只有3.4件残次品,这几乎是最完美的状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上对自己比较宽容的民族,“知足者常乐”在生活中是非常适用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执行的洞见—意识、科学、意志、文化 “执行”首先是一种意识。如果对“执行”没有强烈的意识,每时每刻都想着“执行”,那么要想提升“执行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强烈的执行意识,那么随后诸多的执行体系、执行文化等等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而且,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如果经理人不重视执行,很容易走向蔑视、忽视执行的对立面。很多的经理都崇尚规划、点子,忽视了“执行”,没有强烈的“执行”意识,这使得他们更多的时候是“眼高手低”。他们习惯于在年初的战略目标发布会上提醒下属经理们要“严格贯彻”,然后在年底时感叹下属执行力太差了,而在这期间他们往往已经遗忘了“执行”,最多只是偶尔想起。 光有意识不行,“执行”是一种科学,需要落地。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执行力不能只是停留在美好愿望的阶段,或者期盼自然的、迅速的转变,更不能寄希望于某一两个能人的力挽狂澜。提升组织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并完善“组织执行体系”,以体系、架构解决这个难题才可能是最有效、最持久的方法。中国的思维方式更多的寄希望于“能人”,而西方管理科学则更关注“系统与体系、架构”。透过经济成就的对比、成功组织的对标,我们发现,中国组织最需要完善“系统、体系、架构、制度”等核心基础。管理科学对“执行”的深刻影响,是中国组织最为忽视的,但恰恰这是提升“组织执行力”最为核心的解决之道。 有了科学的工具,就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因此,“执行”是一种意志。不是口头说说,领导开会宣贯宣贯,刷上标语,“执行力”就能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参与者,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员工,都必须要坚定决心,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设定的目标、标准,更困难的是,这一切,都需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持续,不能有一丝松懈、懈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做得很好,一次失职、一次失误,那就是失职、失误,就是“执行不到位”,甚至有时是“执行事故”,这似乎有些残酷,但这就是现实,无论当事人是否喜欢或者承认这个现实。当我们在为此而感到残酷时,跨国公司正在为“6Sigma”而努力,如达到6Sigma=99.999997%,就意味着每100万件产品中只有3.4件残次品,这几乎是最完美的状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上对自己比较宽容的民族,“知足者常乐”在生活中是非常适用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