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戴尔想到“新联想”的未来(1)(2/2)
《卓越执行: 中国企业如何提升执行力》作者:彭志强 2017-01-13 12:10
方进行相当的“重组”,要进行频繁地、大力度地“加减乘除”,充分发挥双方的互补作用,将重叠部分选择最优的,将不符合公司策略的部分出售甚至是停止,这期间将对双方人员的既得利益产生巨大的调整;因此,在合并执行过程中,如何克服巨大的困难,达到合并目标,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联想正在面对这样的巨大考验,而且联想、IBM此次合并的特点:“蛇吞象”、中国企业收购代表美国文化的IBM PC、不成熟的企业收购成熟的企业、联想对国际市场知之甚少国际化人才有极为缺乏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联想此次合并的执行困难。
客观的讲,联想对此次并购的准备并不充分,表现在管理水平仍然不够高(虽然在中国企业里不错,但是这几年由于业务的多元化分散精力,基础管理水平有些停步不前了,至少是进步不大);更表现在国际化人才的缺乏,之前,联想的海外团队只有100多人,和IBM的10000人比较,差距立显。联想国际化的基础,不如华为,甚至也不如TCL。联想在国际上没有布局,没有棋子,没有子弟兵,没有经验,暂时只能听别人的。由于与IBM差距太大,无论在品牌、客户基础,还是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方面,这使得联想现阶段不得不选择以IBM原班人马为核心,这既是不得以之计,也是短期内保持稳定的唯一选择。但是,这也给未来的深度整合埋下了很多的隐患。
通常,合并中最困难的就是“文化的整合”,此次联想收购IBM更是如此。首先是“政治层面或者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问题,很多欧美人,无论是客户、还是员工,在他们心目中,联想仍是一个中国政府的企业,而这样的企业是不可接受的,他们担心工资变成了人民币,担心很多很多,这与被一个美国或者欧洲企业收购是不一样的,人们确实有许多担忧。其次,“经济层面或者叫业务层面”的文化问题,这个文化选择的问题是核心的挑战。IBM的文化是创新,由此带来高成本、高投入,这是不适宜低利润率的PC业务的,戴尔的文化是低成本、高效率,联想的文化也是如此。联想、戴尔的文化是适合PC业务的文化选择,这从两者的市场成就可以看到,而IBM的创新文化是适合软件与服务等高增值业务的,但不适合已经属于制造业的PC业务。无论你是否接受,这就是现实。因此,如果按联想的模式走,在PC业务上是行得通的,而按IBM的模式走,在PC行业是行不通的,依然会很吃力而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但问题是,“IBMer”做总裁,他的风格会似乎更多是IBM的模式。而且比较挑战的是,经济层面的文化问题会与政治层面的文化问题相互交叉、纠缠,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更有争议。文化整合,是新联想必须面对的执行难题。
客观的讲,联想对此次并购的准备并不充分,表现在管理水平仍然不够高(虽然在中国企业里不错,但是这几年由于业务的多元化分散精力,基础管理水平有些停步不前了,至少是进步不大);更表现在国际化人才的缺乏,之前,联想的海外团队只有100多人,和IBM的10000人比较,差距立显。联想国际化的基础,不如华为,甚至也不如TCL。联想在国际上没有布局,没有棋子,没有子弟兵,没有经验,暂时只能听别人的。由于与IBM差距太大,无论在品牌、客户基础,还是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方面,这使得联想现阶段不得不选择以IBM原班人马为核心,这既是不得以之计,也是短期内保持稳定的唯一选择。但是,这也给未来的深度整合埋下了很多的隐患。
通常,合并中最困难的就是“文化的整合”,此次联想收购IBM更是如此。首先是“政治层面或者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问题,很多欧美人,无论是客户、还是员工,在他们心目中,联想仍是一个中国政府的企业,而这样的企业是不可接受的,他们担心工资变成了人民币,担心很多很多,这与被一个美国或者欧洲企业收购是不一样的,人们确实有许多担忧。其次,“经济层面或者叫业务层面”的文化问题,这个文化选择的问题是核心的挑战。IBM的文化是创新,由此带来高成本、高投入,这是不适宜低利润率的PC业务的,戴尔的文化是低成本、高效率,联想的文化也是如此。联想、戴尔的文化是适合PC业务的文化选择,这从两者的市场成就可以看到,而IBM的创新文化是适合软件与服务等高增值业务的,但不适合已经属于制造业的PC业务。无论你是否接受,这就是现实。因此,如果按联想的模式走,在PC业务上是行得通的,而按IBM的模式走,在PC行业是行不通的,依然会很吃力而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但问题是,“IBMer”做总裁,他的风格会似乎更多是IBM的模式。而且比较挑战的是,经济层面的文化问题会与政治层面的文化问题相互交叉、纠缠,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更有争议。文化整合,是新联想必须面对的执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