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变化多一步(1)(2/2)
《多走一步就是天堂: 《励志经典》系列之三》作者:憨氏 2017-01-29 12:08
我们这里补充说一句,是不是赵括进行了什么“公关”活动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不敢妄加猜测。
看来,赵括要“肩负重任”是“民心所向”!
因此赵括将取代廉颇为将,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这个消息传到了他母亲的耳朵里,他母亲焦急万分,抱病去见赵王,声明她的意思,并且又拿出了赵奢的遗言,可是赵王决心已下,不肯听从,于是答应了赵母的请求:赵括如果战败,他们全家不与之同罪;赵括如果取胜,他们全家不与之同功。
看来赵括为将已经铁定了,可是又出来个蔺相如,就是原来与廉颇是好朋友的那个,当时他正在生重病,听到如此消息,也去拜见赵王,反对赵括代替廉颇。
虽然这样,赵括还是当上了赵国的统兵元帅,最后中了秦国大将白起的妙计,最后声败名裂,战死疆场。
他之所以失败,就是死守兵书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赵国是比较有力量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之一,就是因为这一战,被秦将白起坑杀了赵国40万精兵(《史记》上如是说,很可疑)。赵国就再也没有招架之功,更没有还手之力了。
赵括之后又有一个三国时期的马谡。由于《三国演义》在中国家喻户晓,所以他的臭名可能超过了赵括。
马谡的最大毛病也是纸上谈兵。诸葛亮派人去镇守街亭,他主动请缨。因为街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再三叮嘱,必须在要道口驻兵,为了以防万一除了派王平为副将之外,还派出了三支接应的兵马。可是这个“该死的”马谡到了街亭,不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又不听王平的劝告,像赵括一样又搞了一个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被司马懿打得大败。
尽管马谡与诸葛亮的私交甚厚,诸葛亮还是“挥泪斩马谡”。
不管是赵括还是马谡,他们的毛病就是不会变通,死守着教条。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路,不要把自己人为地限制在某个框子里。
看来,赵括要“肩负重任”是“民心所向”!
因此赵括将取代廉颇为将,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这个消息传到了他母亲的耳朵里,他母亲焦急万分,抱病去见赵王,声明她的意思,并且又拿出了赵奢的遗言,可是赵王决心已下,不肯听从,于是答应了赵母的请求:赵括如果战败,他们全家不与之同罪;赵括如果取胜,他们全家不与之同功。
看来赵括为将已经铁定了,可是又出来个蔺相如,就是原来与廉颇是好朋友的那个,当时他正在生重病,听到如此消息,也去拜见赵王,反对赵括代替廉颇。
虽然这样,赵括还是当上了赵国的统兵元帅,最后中了秦国大将白起的妙计,最后声败名裂,战死疆场。
他之所以失败,就是死守兵书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赵国是比较有力量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之一,就是因为这一战,被秦将白起坑杀了赵国40万精兵(《史记》上如是说,很可疑)。赵国就再也没有招架之功,更没有还手之力了。
赵括之后又有一个三国时期的马谡。由于《三国演义》在中国家喻户晓,所以他的臭名可能超过了赵括。
马谡的最大毛病也是纸上谈兵。诸葛亮派人去镇守街亭,他主动请缨。因为街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诸葛亮再三叮嘱,必须在要道口驻兵,为了以防万一除了派王平为副将之外,还派出了三支接应的兵马。可是这个“该死的”马谡到了街亭,不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又不听王平的劝告,像赵括一样又搞了一个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被司马懿打得大败。
尽管马谡与诸葛亮的私交甚厚,诸葛亮还是“挥泪斩马谡”。
不管是赵括还是马谡,他们的毛病就是不会变通,死守着教条。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路,不要把自己人为地限制在某个框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