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男人的精神领地: 心里维生素丛书章节目录 > 走出热带雨林

走出热带雨林(2/2)

男人的精神领地: 心里维生素丛书作者:宋盛超 2017-01-13 12:40
娘成了我的“老师”,背地里还说我是什么“出土文物”?

    于是,他关闭了自己的公司。“忍辱负重”去“打工”。难道,这只“公鸡”真的就不打鸣了?

    他发现,老板总嫌自己年龄大,还说试用期是三个月。我们当年国家一分配就是正式干部,哪来什么试用期?人家美国的大公司老板,不也白发苍苍,怎么没有嫌他老?那些“小秘”们还说,越老越有成熟男人的味道?

    他发现,老板与员工不平等。我们这把年纪还骑单车去联系工作,老板凭什么进出都“屁股冒烟”?我们当年只需给车队打个电话,司机不乖乖把车开来,还把车门打开?咳,真是“好汉不提当年勇”。

    他发现,这家公司工资还算高。怎么一上班人都变成了一部机器,同事见面也匆匆点头而过,真缺乏人情味儿。我们那会儿,上班时同事间还彼此串门走动,谈谈天、说说地,什么东家的孩子、西家的媳妇等等,办公室拉家常,显得多有人情味儿。

    他发现,见一个小小的总经理比见市长还难,还先得给部门经理汇报,由他请示转承。更有甚者,怎么总经理的办公室连一张沙发都不放,只能站着说。站着说话,能说多久?我们那会儿,一进领导的办公室,先落座,后泡茶,领导总是一问生活,二问身体,然后才问工作,一谈就1~2小时,那才是“公仆”形象啦!

    于是,王君先生还是没等到试用期满就“辞职”回家了。陶渊明不是说过吗,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呢?

    据说,王先生至今赋闲在家。他老婆告诉我,他正在“调整自己”。究竟是王君先生不适应社会,还是社会出了什么问题?他老婆还说,“这两年老王经历了不少事,有些细节十分精彩,老王还想写小说了。”

    我告诉老王的妻子说:“等他调整过来再写,不然‘角度’取不好。反正,大家都忙,也浮躁,谁有心去一边品茶一边看《茶花女》呢?”

    对于我们这种“粗人”来说,有王先生的“下岗感悟”就可以了。权且将这个故事当成是”昨天”与“今天”连接的故事。

    告别沉思

    沉思,太凝重了。

    回过头来看王君先生。

    王君先生本人并没有多大的错误。只是两个不同的载体在“对接仓”上出了点什么问题:

    ——他们三十五年前大学毕业,又是重点高校,并是“高材生”,当时他掌握的知识可称“前沿”,照今天的时髦话儿也十分“酷”。三十五年前,没把他逼出“鸟笼”,因为那会儿,他的知识应付工作绰绰有余,不然怎么能当“总工程师”?

    ——他已习惯于“一杯茶,一张报,办公室内说说笑”的生活。虽然王君先生谈不上富裕,但也“清静无为,衣食无忧”了。依赖与懒惰是人的劣根性决定的“思维定势”。

    “经验”的巨大惯性,会使人变得“近视”。看不准和握不住早已改变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脉搏。所以,王先生观察事物往往错位。因为,当时他1.6米的个子,在“武大郎”的眼中已是巨人了。

    ——教育的“积淀”形成了“人格定势”。

    “人格定势”一经形成,除非再经长期的“重新教育”,否则,改也难。

    所以,王君先生才会在下海经商或打工生涯中,显得同周围环境那么格格不入。他总在“隔海观潮”,总站在边缘地带,总感到别扭。

    王君先生本人并没有多大的错。

    如果我们的教育早在三十年前提出“综合素质”,提出“知识更新”,提出“重读进化论”,那么,王先生可能会好一些。

    如果我们的社会早一点意识到“大锅饭养懒人”,早一点意识到人的“翅膀”三年不用,就会丧失飞翔能力,那么,王先生可能会好一些。

    如果我们的社会早一点感悟到,“田园牧歌”的生活不能带来财富,“清静无为”不能使国家富强,那么,王君先生可能会好一些。

    如果我们现在还顾及转型的艰难和分娩的阵痛,牺牲的就不仅仅是王君先生这一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