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的钥匙
《男人的精神领地: 心里维生素丛书》作者:宋盛超 2017-01-13 12:40
在观念与创造之间,在情感与回应之间落下阴影——生命很悠长。
——艾略特
《人才学》告诉我们一个问题:人的成功有60%是才能,40%是机遇。这种分析中不中,还待商量。但“成功”的光谱里,确实有几种“光波”,一是努力,二是才能,三是机遇。
男人不都想“成功”吗?
搞艺术的,但愿不要像“叶公”,真龙下凡时,正是机遇;搞政治的,公开应聘什么“正处”或“副厅级”公务员,机遇要的是“本事”;搞学问的,新加坡大学招聘古汉语教授,除了《训诂学》之外,还要英语。搞经济的,西部开发或重振东北都是机遇,但愿你的“对接仓”已经准备好。
青年人最爱说“爱你没商量”,这话含有霸气与匪气。但“机遇与你没商量”,说的却是你的才气与底气。
三级跳远
——“卖胆”的时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刚刚打开“窗户”看世界的时候,在“计划经济”环境中生活已习惯了的人们,还没回过神来想一想的时候,其实,“机遇”已经到来。
一些胆子特别大,几乎处于“社会边缘”的群落开始了他们的“冒险旅行”。倒不是他们特别具有“真知灼见”,而是一种求生本能驱使他们勇往直前。除此之外,他(她)可确实是真正的“无产者”。
他们敢贷款。
对于今天的人们,贷款可能像去百货公司买东西一样简单。然而在二十多年前,这可称为“吃螃蟹”的行为。人们想的不是“捞一把”,而是还不起贷款怎么办?善良的中国人,借钱就想到还钱,难道这还不算“良民”吗?
而“卖胆族”想得十分的流氓味,还不起贷款,坐牢我去,总还够不着杀头的份儿。
在国家贷款的支持下,做生意者有之,跑运输者有之,弄修理店者有之,挖煤矿者有之。几年下来,这些人真的“发”啦!
他们敢于“投机倒把”。
利用当时物资价格双轨制的机遇,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去搞水泥、弄钢材、搞白糖、倒烟酒等;东手拿来西手卖,投机倒把一回,着实让这些人捞了一把。
他们敢于“卖空买空”。
找几个姐儿哥儿,弄一个公司,“打点”一下官员,搞上一个建筑工程,以修“猪圈”与“牛棚”的手艺加之敢吃“螃蟹”的胆略,堂而皇之成了财大气粗的房地产企业家了。
当年的“机遇”确实被“卖胆”者抓住了。等到“信守规矩”的良民回过神来的时候,机遇已经过去,好运从不回头。
历史也跟“卖胆者”开了一个玩笑。
“始作俑者”的他们,大多没有市场眼光,或者说,小学的文化底子使他们应验了一句俗话,“穷得富不得,富了了不得”。他们中一些人在重新拾回做人体面的时候,日嫖夜赌,挥霍无度;在他们拿钱买回“尊严”的时候,往往在“摆阔”中使家产耗竭。“机遇”又使他们回到一贫如洗的起点,历史再一次显示了它的公正。
——“卖力”的时代
当价格双轨制废除以后,当时遍地都是建筑公司、工贸公司、饮食公司,厕所里都会碰上七八个总经理。当工农兵学一起涌向商海时,生意也就越来越难了。于是,又重新唤起人们做“良民”的愿望。
一些起早贪黑、诚信经营的人,换回了“上帝”的回报:
长途贩运、合理差价的“马帮”,利用地域差价,汗水当然会感动了上帝。
凭一身绝艺,除了飞机、大炮不能修而什么都可以修的“能工巧匠”,在修理行业中创造了奇迹。在中国还没富裕到什么都“弃旧图新”时,修理业的好运就降临了。
弄得一手好莱,喂猪的玉米也能做出24种糕点的大师,他们成了“清宫御厨”的某代传人,以汗水和浮肿的眼睛,终于办起了“杏花村”的连锁店,香遍江南,亮遍江北,也红遍京城和边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艾略特
《人才学》告诉我们一个问题:人的成功有60%是才能,40%是机遇。这种分析中不中,还待商量。但“成功”的光谱里,确实有几种“光波”,一是努力,二是才能,三是机遇。
男人不都想“成功”吗?
搞艺术的,但愿不要像“叶公”,真龙下凡时,正是机遇;搞政治的,公开应聘什么“正处”或“副厅级”公务员,机遇要的是“本事”;搞学问的,新加坡大学招聘古汉语教授,除了《训诂学》之外,还要英语。搞经济的,西部开发或重振东北都是机遇,但愿你的“对接仓”已经准备好。
青年人最爱说“爱你没商量”,这话含有霸气与匪气。但“机遇与你没商量”,说的却是你的才气与底气。
三级跳远
——“卖胆”的时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刚刚打开“窗户”看世界的时候,在“计划经济”环境中生活已习惯了的人们,还没回过神来想一想的时候,其实,“机遇”已经到来。
一些胆子特别大,几乎处于“社会边缘”的群落开始了他们的“冒险旅行”。倒不是他们特别具有“真知灼见”,而是一种求生本能驱使他们勇往直前。除此之外,他(她)可确实是真正的“无产者”。
他们敢贷款。
对于今天的人们,贷款可能像去百货公司买东西一样简单。然而在二十多年前,这可称为“吃螃蟹”的行为。人们想的不是“捞一把”,而是还不起贷款怎么办?善良的中国人,借钱就想到还钱,难道这还不算“良民”吗?
而“卖胆族”想得十分的流氓味,还不起贷款,坐牢我去,总还够不着杀头的份儿。
在国家贷款的支持下,做生意者有之,跑运输者有之,弄修理店者有之,挖煤矿者有之。几年下来,这些人真的“发”啦!
他们敢于“投机倒把”。
利用当时物资价格双轨制的机遇,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去搞水泥、弄钢材、搞白糖、倒烟酒等;东手拿来西手卖,投机倒把一回,着实让这些人捞了一把。
他们敢于“卖空买空”。
找几个姐儿哥儿,弄一个公司,“打点”一下官员,搞上一个建筑工程,以修“猪圈”与“牛棚”的手艺加之敢吃“螃蟹”的胆略,堂而皇之成了财大气粗的房地产企业家了。
当年的“机遇”确实被“卖胆”者抓住了。等到“信守规矩”的良民回过神来的时候,机遇已经过去,好运从不回头。
历史也跟“卖胆者”开了一个玩笑。
“始作俑者”的他们,大多没有市场眼光,或者说,小学的文化底子使他们应验了一句俗话,“穷得富不得,富了了不得”。他们中一些人在重新拾回做人体面的时候,日嫖夜赌,挥霍无度;在他们拿钱买回“尊严”的时候,往往在“摆阔”中使家产耗竭。“机遇”又使他们回到一贫如洗的起点,历史再一次显示了它的公正。
——“卖力”的时代
当价格双轨制废除以后,当时遍地都是建筑公司、工贸公司、饮食公司,厕所里都会碰上七八个总经理。当工农兵学一起涌向商海时,生意也就越来越难了。于是,又重新唤起人们做“良民”的愿望。
一些起早贪黑、诚信经营的人,换回了“上帝”的回报:
长途贩运、合理差价的“马帮”,利用地域差价,汗水当然会感动了上帝。
凭一身绝艺,除了飞机、大炮不能修而什么都可以修的“能工巧匠”,在修理行业中创造了奇迹。在中国还没富裕到什么都“弃旧图新”时,修理业的好运就降临了。
弄得一手好莱,喂猪的玉米也能做出24种糕点的大师,他们成了“清宫御厨”的某代传人,以汗水和浮肿的眼睛,终于办起了“杏花村”的连锁店,香遍江南,亮遍江北,也红遍京城和边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