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男人的精神领地: 心里维生素丛书章节目录 > 寻欢与死亡

寻欢与死亡(2/2)

男人的精神领地: 心里维生素丛书作者:宋盛超 2017-01-13 12:40
蹈。生命具有必生性和必死性。

    **是生命个体求得“永生永死”的本能体验。

    “**”蕴含了生命的“彼岸性”。没有生,哪来死?没有死,何以生?所以佛经才说“生中有死,死中有生。”

    爱是一种求得永生的手段。

    古希腊的美神爱若斯,就是永生和永死的古希腊神命。人类习惯于求得永生,总希望“长生不老”和“延年益寿”,但忘却了爱的另一面:爱是生命的毁灭,爱是生命的断决。断决和毁灭就是永死。

    人们求神拜佛,求得永生;滋补药品,求得长寿。这是生的**。

    但人们也崇尚安乐死,享受生命的尊严和摆脱苟活的苦难。“西方极乐世界”与“上帝温馨天堂”,就是美好死亡的描绘。“安乐死”是一种死亡的快感。俗话说:“活得太可怜、太忧伤,不如死了的好。死了,死了,百事都了。”死是对生命重负的摆脱,对永生的渴望。西方传教士常说“让灵魂安息吧!”灵魂的安息,就是对永生、永死的祝福。所以,男人“寻欢”就是追求死亡。

    在印第安人眼里,死亡与新生是同等值得庆祝的事情。他们唱歌跳舞,通宵达旦,欢庆新生或死亡。在苗族人眼里,死亡是走向重生的门槛,从而演绎了佛经的“生命轮回”。

    庄子《至乐》中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这是从生物学角度看待人的本能。

    然而,人毕竟不是狮子和猴子。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虽然在我们的大脑中还保留了“下丘脑”这一本能区,但人类毕竟已拥有了发达的“大脑皮层质”。

    受教育越高的男人,理性会强力制约本能,虽然有些“痛苦”;而未经开化和启蒙的男人,下丘脑的本能冲动会抑制理性,虽然“痛快”,但人却变成了猴子。杰克·汉斯说:“本能的泛滥,将我们还原为祖先,本能的抑制,将使人类走向成熟。”由此可知,那些热衷“寻欢”话题的男人,那些沉浸于“黄段子”与“三级片”的男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他们受教育的程度都不高,环境教育功能低下,他们仍处于非理性的蒙昧状态;未受到理性制约,自然包括了法律、道德、伦理的制约。所以,他们的“下丘脑”显得特别活跃,处于较原始的本能驱动的阶段。

    由此想到一句话,美国人乔治·沙顿说:“科学是人类精神的最佳清洁剂。教育是社会生活质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