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1927年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2/2)
《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剑桥中华民国史 2017-01-23 23:58
列宁和托洛茨基在这方面都不是例外。情绪和理智的相互作用,使改信一种政治学说更为复杂,而不是简单了。就1917年与1921年间中国的情况而言,改信马克思主义涉及改变信仰者方面对中国现实的了解、他们个人的脾气和禀性,以及他们对该学说本身的理解。①
① 陈独秀文,见《**》,2(1920年12月7日),第2—9页。(《**》杂志的主编是李达,而不是陈独秀。上述引文录自《社会革命底商榷》,署名“江春”〔李达的笔名〕——译者。) ① 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改信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述,可见许华茨的《中国的**与毛的崛起》,以及莫里斯·迈斯纳的《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① 陈独秀文,见《**》,2(1920年12月7日),第2—9页。(《**》杂志的主编是李达,而不是陈独秀。上述引文录自《社会革命底商榷》,署名“江春”〔李达的笔名〕——译者。) ① 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改信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述,可见许华茨的《中国的**与毛的崛起》,以及莫里斯·迈斯纳的《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