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统一战线内的紧张状态(2/2)
《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剑桥中华民国史 2017-01-23 23:58
林祖涵)专门从事战斗部队中的政治工作。②但这些军官是否具有可与苏联红军中同等军官的权力和影响,是成问题的。中国**在军事工作方面的弱点,在蒋介石于1926年3月20日发动政变(指中山舰事件——译者)时,就变得明显了,政变的结果之一是黄埔学员当中的左、右翼组织一同解散。彭述之当时曾为国民党对自己军队控制的放松而惋惜,③这种放松的标志是汪精卫赴法国,和蒋介石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会建议,禁止任命**人担任军队政治委员。最后,在1927年6月,军队的政治部和政治委员都被蒋取消了。④
中国**试图推迟实际上于1926年7月发动的北伐,同样不起作用。彭述之和陈独秀从政治、经济,甚至战略角度为推迟北伐而争辩,但也没有用。甚至鲍罗廷的异议也被拒绝。①统一战线完结时,无论中国**的群众工作在纸面上的数字给人多么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战场上显然无法与蒋介石和其他军事首领的部队相抗衡,如汪精卫大加抱怨的那样。没有巩固的群众组织,没有武装力量,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来自下层的革命在来自上层具有毁灭性力量的革命下崩溃了。虽然在蒋1926年3月的政变后凶兆已现,斯大林一年多以后仍然有足够的自信,用压榨右翼国民党这个柠檬②的比喻的动情呼吁来劝告中国**,说它与国民党联合依旧是可行的最佳途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以国民党左派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合体为理由,提出了同样的建议。如果中国**在这个已变得单纯了的统一战线③中“不起领导作用”,“[它]就不能取得在全国的领导作用”。因此立即从联合中退出将是错误的;“根本不从其中退出”也将是错误的。④共产国际在这个紧要关头的劝诫,因而就是同武汉的国民党妥协,同时避免玩弄暴动的游戏。
共产国际的决议实际上否决了陈独秀在1927年4月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提议,他曾数次提出这一提议,即将联合变成“党外合作集团”的联合。①既然蒋已于1927年春开始在上海和南京对**人进行狠毒的镇压,还有什么选择余地呢?在代表大会上,只有相互矛盾的政策提案形成的混乱。不愿放弃统一战线,却又过于弱小而不能使合作者听命于己,中国**只能看着局势恶化。按照**人的用语或其他任何说法,这都是右倾机会主义。
**一旦决定实行暴力革命的策略,就不得不面对暴力迫害的可能性,无论是在1922年还是在1927年。**裸的事实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被军阀肢解的国家里,政权只可能来自枪杆子。第一次统一战线所造成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不像1922年那样只有大约130名成员了,到1927年中期它已发展为一个有将近60000群众的政党,尽管它随后遭受了损失,也已能够经受住国民党残酷无情但经常是效果不佳的镇压了。如果它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总之,1927年7、8月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必须拥有一支军队、一块地盘和一个政府。换言之,它必须缔造一个国中之国。
① 诺斯:《莫斯科和中国**员》,第59页。参见陈潭秋:《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共产国际》,美国版,14.10(1936年10月),第1361—1366页;英国版,13.9(1936年9、10月),第593—596页。 ② 《华字日报》登载了许多陈独秀1921年3月以后,尤其是1921年9月10日在广东活动的报道;郭华伦:《史论》,1,第31页。 ③ 《红色文献》,第28和34页。学者们大都同意统一战线的主意来自莫斯科,中国**被诱骗而接受了这个主意。关于一种相反的意见,参见H.R.艾萨克斯对H.斯内夫利特(马林)的访问记,载《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文献》,《中国季刊》,45(1971年1—3月)。 ④ 布兰特等:《中国**文献史》,第68页。 ① 许华茨:《中国的**》,第52页。 ② 《新青年》,2(1923年12月20日),第79—102页,署名屈维它。 ③ 许华茨:《中国的**运动》,第52页;韦慕庭:《孙逸仙:受挫的爱国者》,第148—150页。 ④ 国民党组织部:《第一次全国大会宣言》,出版地不详,1927年8月。还可参见韦慕庭:《孙逸仙:受挫的爱国者》,第172—174页。 ① 陈志让:《国民党左翼——一种定义》,《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学报》,25.3(1962年)。 ② 哈里森:《长征》,第58页。 ③ 《向导周报》,101(1925年11月7日),第844—845页。 ④ 德昂科斯和施拉姆:《马克思主义》,第228页。 ⑤ 陈志让:《**与中国革命》,第119页;哈里森:《长征》,第50页。 ⑥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人运动》(此后作《工人》),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编(北京,1954年),第546—549页。 ① 陈达:《中国的劳工骚乱》,《每月劳工评论》,6(1920年12月),第23页。 ② 哈罗德·R.艾萨克斯:《中国革命的悲剧》,修订第2版,第123页;《向导周报》,159(1926年6月23日);167(1926年8月15日);和168(1926年8月22日)。 ③ 《工人》,第319—328页。 ④ 《民国日报》,广州,1926年9月21—25日,载华岗:《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上海,1947年。 ⑤ 《劳动周报》,5—8(1923年5月和6月),引用于李锐:《**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第172页脚注12;《泰晤士报》,1926年12月1日;邹鲁:《回顾录》,上海,1943年,1,第166页。 ⑥ 参见湖北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27年1月,载《工人》,第407—408、413页。 ① 简·德格拉斯:《共产国际,1919—1943年,文件选编》,1,第387页。 ② 同上书,2,第279页;《红色文献》,第254—255页。 ③ 陈独秀文,载《新青年》,12.4(1924年),张国焘文,载《向导周报》,12(1922年12月)。 ④ 《新青年》,9.4(1921年8月1日);9.5(1921年9月1日);10.6(1922年7月1日)。又见尼姆·韦尔斯:《红尘》,第199—200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此后作《农民》),中国现代史资料从刊编,北京,1953年,第35—39页。关于彭湃的工作作风见《红旗飘飘》,5,第38—42页。关于彭和海陆丰,见卫藤沈吉:《海陆丰——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中国季刊》,8和9(1961年);尤其是罗伊·霍夫海因兹:《浪潮》。关于恽的工作,还可参见《中国青年》,32,1924年5月24日。 ①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第63页;**:《选集》,1,第14页。然而,李锐提供的1927年4月的数字是5180000人。见《农民》,第288页。 ② 《农民》,第391、410、413页。 ③ 毛的湖南报告,载竹内本,1,第209页。 ④ 《农民》,第289页。 ⑤ 董显光:《蒋总统传》,台北,1954年,1,第78—79页;《华侨日报》,香港,1926年9月7日。 ⑥ 《农民》,第18—19页。关于农民运动的夸大的叙述,也许是由于把“农会”(乡绅领导的农民团体)计入了“农民协会”(农民领导的农民协会)。 ⑦ 毛:《全国农协最近训令》,1927年6月3日,竹内本,2,第9页。 ⑧ 哈里森:《长征》,第113页。 ① 柳直荀:《马日事变回忆》,《布尔塞维克》,20(1928年5月30日)。 ② 《汪精卫集》,上诲,1929年,3(1927年7月5日),第141页。 ③ 蒋永敬:《鲍罗廷与武汉政权》,第289—290页。 ④ 郭华伦:《史论》,1,第240页;卫藤沈吉:《海陆丰》,《中国季刊》,9,第162页;斯图尔特·R.施拉姆:《20世纪的政治领袖:**》,第98—99页。 ⑤ 郭华伦:《史论》,1,第241页。 ⑥ 《农民》,第400—401页。 ① 蒋介石:《苏俄在中国》,第35—36页。 ② 《社会新闻》,1.14(1932年11月12日),第308—309页。 ③ 《向导周报》,167(1926年8月8日),第20—21页。 ④ 《蒋委员长全集》,沈凤岗编,5,第12页;《华字日报》,1927年6月13日。 ① 《向导周报》,161(1926年7月7日)和165(1926年7月28日);路易斯·费希尔:《世界事务中的苏联人:苏联与世界其他部分的关系史》,2,第648页。 ② 艾萨克斯:《中国革命的悲剧》,第162页。 ③ 哈里森的用语,《长征》,第96页。 ④ 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其第八次全会上关于中国的决议,1927年5月,载《红色文献》,第277页。英译文载于埃克赛尼亚·乔柯夫·尤丁和罗伯特·C.诺思:《苏俄和东方,1920—1927年,文献概览》,第369—376页。中译文引自《六大以前党的历史资料》——译者。 ① 德格拉斯:《共产国际,1919—1943年:文献选编》,2,第276—277页。参见陈独秀的《告全党同志书》,译文载于《中国历史研究》,2.3(1970年春),第224—250页。中国**的领导人在这次代表大会上采取的立场远不清楚。关于这次代表大会的专题研究显然是亟待进行的。
中国**试图推迟实际上于1926年7月发动的北伐,同样不起作用。彭述之和陈独秀从政治、经济,甚至战略角度为推迟北伐而争辩,但也没有用。甚至鲍罗廷的异议也被拒绝。①统一战线完结时,无论中国**的群众工作在纸面上的数字给人多么深刻的印象,他们在战场上显然无法与蒋介石和其他军事首领的部队相抗衡,如汪精卫大加抱怨的那样。没有巩固的群众组织,没有武装力量,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来自下层的革命在来自上层具有毁灭性力量的革命下崩溃了。虽然在蒋1926年3月的政变后凶兆已现,斯大林一年多以后仍然有足够的自信,用压榨右翼国民党这个柠檬②的比喻的动情呼吁来劝告中国**,说它与国民党联合依旧是可行的最佳途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以国民党左派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联合体为理由,提出了同样的建议。如果中国**在这个已变得单纯了的统一战线③中“不起领导作用”,“[它]就不能取得在全国的领导作用”。因此立即从联合中退出将是错误的;“根本不从其中退出”也将是错误的。④共产国际在这个紧要关头的劝诫,因而就是同武汉的国民党妥协,同时避免玩弄暴动的游戏。
共产国际的决议实际上否决了陈独秀在1927年4月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提议,他曾数次提出这一提议,即将联合变成“党外合作集团”的联合。①既然蒋已于1927年春开始在上海和南京对**人进行狠毒的镇压,还有什么选择余地呢?在代表大会上,只有相互矛盾的政策提案形成的混乱。不愿放弃统一战线,却又过于弱小而不能使合作者听命于己,中国**只能看着局势恶化。按照**人的用语或其他任何说法,这都是右倾机会主义。
**一旦决定实行暴力革命的策略,就不得不面对暴力迫害的可能性,无论是在1922年还是在1927年。**裸的事实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被军阀肢解的国家里,政权只可能来自枪杆子。第一次统一战线所造成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不像1922年那样只有大约130名成员了,到1927年中期它已发展为一个有将近60000群众的政党,尽管它随后遭受了损失,也已能够经受住国民党残酷无情但经常是效果不佳的镇压了。如果它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总之,1927年7、8月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必须拥有一支军队、一块地盘和一个政府。换言之,它必须缔造一个国中之国。
① 诺斯:《莫斯科和中国**员》,第59页。参见陈潭秋:《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共产国际》,美国版,14.10(1936年10月),第1361—1366页;英国版,13.9(1936年9、10月),第593—596页。 ② 《华字日报》登载了许多陈独秀1921年3月以后,尤其是1921年9月10日在广东活动的报道;郭华伦:《史论》,1,第31页。 ③ 《红色文献》,第28和34页。学者们大都同意统一战线的主意来自莫斯科,中国**被诱骗而接受了这个主意。关于一种相反的意见,参见H.R.艾萨克斯对H.斯内夫利特(马林)的访问记,载《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文献》,《中国季刊》,45(1971年1—3月)。 ④ 布兰特等:《中国**文献史》,第68页。 ① 许华茨:《中国的**》,第52页。 ② 《新青年》,2(1923年12月20日),第79—102页,署名屈维它。 ③ 许华茨:《中国的**运动》,第52页;韦慕庭:《孙逸仙:受挫的爱国者》,第148—150页。 ④ 国民党组织部:《第一次全国大会宣言》,出版地不详,1927年8月。还可参见韦慕庭:《孙逸仙:受挫的爱国者》,第172—174页。 ① 陈志让:《国民党左翼——一种定义》,《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学报》,25.3(1962年)。 ② 哈里森:《长征》,第58页。 ③ 《向导周报》,101(1925年11月7日),第844—845页。 ④ 德昂科斯和施拉姆:《马克思主义》,第228页。 ⑤ 陈志让:《**与中国革命》,第119页;哈里森:《长征》,第50页。 ⑥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人运动》(此后作《工人》),中国现代史资料丛刊编(北京,1954年),第546—549页。 ① 陈达:《中国的劳工骚乱》,《每月劳工评论》,6(1920年12月),第23页。 ② 哈罗德·R.艾萨克斯:《中国革命的悲剧》,修订第2版,第123页;《向导周报》,159(1926年6月23日);167(1926年8月15日);和168(1926年8月22日)。 ③ 《工人》,第319—328页。 ④ 《民国日报》,广州,1926年9月21—25日,载华岗:《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上海,1947年。 ⑤ 《劳动周报》,5—8(1923年5月和6月),引用于李锐:《**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第172页脚注12;《泰晤士报》,1926年12月1日;邹鲁:《回顾录》,上海,1943年,1,第166页。 ⑥ 参见湖北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27年1月,载《工人》,第407—408、413页。 ① 简·德格拉斯:《共产国际,1919—1943年,文件选编》,1,第387页。 ② 同上书,2,第279页;《红色文献》,第254—255页。 ③ 陈独秀文,载《新青年》,12.4(1924年),张国焘文,载《向导周报》,12(1922年12月)。 ④ 《新青年》,9.4(1921年8月1日);9.5(1921年9月1日);10.6(1922年7月1日)。又见尼姆·韦尔斯:《红尘》,第199—200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此后作《农民》),中国现代史资料从刊编,北京,1953年,第35—39页。关于彭湃的工作作风见《红旗飘飘》,5,第38—42页。关于彭和海陆丰,见卫藤沈吉:《海陆丰——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中国季刊》,8和9(1961年);尤其是罗伊·霍夫海因兹:《浪潮》。关于恽的工作,还可参见《中国青年》,32,1924年5月24日。 ①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参考资料》,第63页;**:《选集》,1,第14页。然而,李锐提供的1927年4月的数字是5180000人。见《农民》,第288页。 ② 《农民》,第391、410、413页。 ③ 毛的湖南报告,载竹内本,1,第209页。 ④ 《农民》,第289页。 ⑤ 董显光:《蒋总统传》,台北,1954年,1,第78—79页;《华侨日报》,香港,1926年9月7日。 ⑥ 《农民》,第18—19页。关于农民运动的夸大的叙述,也许是由于把“农会”(乡绅领导的农民团体)计入了“农民协会”(农民领导的农民协会)。 ⑦ 毛:《全国农协最近训令》,1927年6月3日,竹内本,2,第9页。 ⑧ 哈里森:《长征》,第113页。 ① 柳直荀:《马日事变回忆》,《布尔塞维克》,20(1928年5月30日)。 ② 《汪精卫集》,上诲,1929年,3(1927年7月5日),第141页。 ③ 蒋永敬:《鲍罗廷与武汉政权》,第289—290页。 ④ 郭华伦:《史论》,1,第240页;卫藤沈吉:《海陆丰》,《中国季刊》,9,第162页;斯图尔特·R.施拉姆:《20世纪的政治领袖:**》,第98—99页。 ⑤ 郭华伦:《史论》,1,第241页。 ⑥ 《农民》,第400—401页。 ① 蒋介石:《苏俄在中国》,第35—36页。 ② 《社会新闻》,1.14(1932年11月12日),第308—309页。 ③ 《向导周报》,167(1926年8月8日),第20—21页。 ④ 《蒋委员长全集》,沈凤岗编,5,第12页;《华字日报》,1927年6月13日。 ① 《向导周报》,161(1926年7月7日)和165(1926年7月28日);路易斯·费希尔:《世界事务中的苏联人:苏联与世界其他部分的关系史》,2,第648页。 ② 艾萨克斯:《中国革命的悲剧》,第162页。 ③ 哈里森的用语,《长征》,第96页。 ④ 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其第八次全会上关于中国的决议,1927年5月,载《红色文献》,第277页。英译文载于埃克赛尼亚·乔柯夫·尤丁和罗伯特·C.诺思:《苏俄和东方,1920—1927年,文献概览》,第369—376页。中译文引自《六大以前党的历史资料》——译者。 ① 德格拉斯:《共产国际,1919—1943年:文献选编》,2,第276—277页。参见陈独秀的《告全党同志书》,译文载于《中国历史研究》,2.3(1970年春),第224—250页。中国**的领导人在这次代表大会上采取的立场远不清楚。关于这次代表大会的专题研究显然是亟待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