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章节目录 > 第三节 《一千零一夜》

第三节 《一千零一夜》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作者:《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2017-01-24 00:35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规模庞大、内容丰富、流传甚广的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高尔基誉之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一千零一夜》的名称出自这部故事集的开头。相传在古代印度和中国的海岛中有一个萨桑园。国王山鲁亚尔发现王后和妃子“不贞”,杀死她们后,每夜娶一个少女,翌晨杀掉。“百姓受此威胁,十分恐怖,都带着女儿逃走。可是国王照例迫令宰相替他寻找女子,供他虐杀,当时的妇女,不是死于国王刀下,便是逃之夭夭。城中十室九空”。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使无辜妇女免遭屠戮,自愿嫁给国王。她用讲故事的方法,引起国王兴趣而暂不杀她,这样夜复一夜至一千零一夜,最终国王被感化,与她白头偕老。《一千零一夜》实际上并没有一千零一个故事。按阿拉伯人的语言习惯,在一百或一干之后加一,旨在强调其多。据阿拉伯原文版统计,全书共有134个大故事,每个大故事又包含若干小故事,以山鲁位德讲故事作为发端,组成一个庞大的故事群。中国在明朝以后称阿拉伯为“天方国”,书中的故事都在晚上讲述,故旧泽本相对于英译本名称《阿拉伯之夜》而名为《天方夜谭》。

    《一千零一夜》由阿拉伯及其附近地区的各国人民集体创作而成。早在公元6世纪,印度、波斯等地的民间故事就流传到伊拉克、叙利亚一带。公元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是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此时,阿拉伯民族团有的文化受到了被其征服的叙利亚。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等地的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希腊和印度的古典文化,创造出中世纪阿拉伯灿烂的新文化,《一千零一夜》开始出现流传的手抄本、后来经过许多增补整理,大约到且6W纪在埃及基本定型。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核心部分是波斯故事集《赫佐尔·艾夫萨乃》(即“一千个故事”),最初可能来源于印度,由梵文译为古波斯文再转译为阿拉伯文,并加进一些阿拉伯故事。第二部分,源于伊拉克,即以巴格达为中心的10至11世纪编写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特别是哈伦·拉希德统治时期的故事。第三部分,源自埃及麦马立克王朝(1250——1517)时期流传的故事。三种来源的故事,都经过了阿拉伯人的融化和再创作。明显地打上了阿拉伯帝国时代的烙印,成为阿拉伯民间文学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一千零一夜》展示了中古时期阿拉伯社会生活真实而生动的图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面貌、习俗风尚。其故事背景广阔,涉及亚、非、欧几大洲。它还通过幻域,折光地反映现实。它体裁多样,包括神话传说、格言谚语、寓言童话、轶事掌故、战争历史。婚姻恋爱故事等等。涉及上至君王下至童仆奴婢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人物,还有天仙灵魔,形形色色。被称为中古阿拉伯社会一面“一尘不染的明”。

    《一千零一夜》生动、忠实地反映了劳动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整个内容贯穿着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从中揭露统治阶级贪婪丑恶的本性,赞颂人良在与邪恶势力斗争中表现的惊人智慧和才能、斗争的结局总是善与美战胜了恶与丑,从而鲜明地表达了劳动群众的感情与倾向。“民间创作是与悲观主义完全绝缘的,虽然民间创作的作者们生活得很艰苦,他们的劳动由于剥削者的剥削而失去了意义,而个人的生活则是无权利和无保障的。但是尽管有这一切.这一集体却似乎出于本能而意识到了自己的不朽并且深信他们能战胜一切和他们敌对的力量”(高尔基语)。

    第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有联结所有故事的结构作用,也是全部故事内容的一个纲领。国王山鲁亚尔残暴荒淫,嗜杀成性。山鲁住德挺身而出。最后正义善良战胜了邪恶。山鲁位德的胜利。显示出人民群众的是非观念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代表正义的正百人物。大多是朴实善良、机智勇敢j刚毅正直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有十分高尚的品德,在与邪恶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渔翁的故事哩的渔翁,在海里打到一个胆形的黄铜瓶。他好奇地撬去封瓶口的锡块,不料放出来一个被镇在瓶里已经400年的魔鬼。魔鬼本性难移,要杀死渔翁。渔翁想:“他是个魔鬼,而我是堂堂的人类。安拉既然赋予我完备的理智,我就非用计谋对付他不可。我的计谋和理智,必然会压倒他的诡计和妖气。”于是渔翁用计将魔鬼骗回瓶子而制服了他。这是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以智慧闻名于世的劳动者形象。《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中的阿拉丁战胜了诡计多端的非洲魔法师。聪明的女人把想要调戏她的国王、宰相、省长和法官统统关进了木橱(《女人和她的五个追求者》)。奴隶白侯图以自己的机智尽情耍弄和愚弄了他的主人(《白侯图的故事》)。在同类故事中,《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强盗的故事》中女仆马尔基娜的形象尤为引人注目。《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强盗》属于两兄弟型的民间故事。阿里巴巴在砍柴的路上偶然发现了强盗的宝库,并听到了洞自动关闭的咒语}运回了几袋金币。哥哥向弟弟问明情况后,也去宝窟运财宝,因财迷心窍,忘了开门的咒语出不来而被强盗杀死。阿里巴巴把哥哥的尸体偷运回来。强盗头目千方百计追查,以绝后患。马尔基娜先后四次发现并挫败了强盗的阴谋,使40名强盗都死于她之手。前两次,两名强盗化装进城,发现线索后,先后在阿里巴巴门上分别划上白标记、红标记。阿尔基娜发现后,相应地在所有邻居的门上画上同样颜色的标志,致使强盗头子惩罚了两个强盗。尔后,强盗头子扮成油商,赶着各驮两个油瓮的骡子到阿里巴巴家住宿。阿尔基娜发现只有一个油瓮是真正盛油的,其余37个油瓮各藏一个强盗。于是她不动声色煮油烫死了躲藏着的强盗。最后,她又一眼认出扮成商人出席主人宴会的强盗头子,还发现他衣袍底下藏着匕首。她也带着匕首在宴会上跳舞,并出其不意地杀死了强盗头子。阿尔基娜在充满惊险的斗争中,始终不露声色。显示出惊人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她为民除害,自己也被释放为自由民并与阿里巴巴的侄儿结为夫妻。机智战胜狡诈、聪明战胜淫邪。智慧战胜愚蠢,这是许多故事的共同主题和基本结局。

    《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婚姻恋爱故事,从男女主人公对幸福爱情的执着追求中,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当时阿拉伯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极其低下,伊斯兰教教义公开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并规定一个男子可以娶四个妻子,而且可以随意休妻。丈夫死后,妻子却必须守节。针对这种黑暗的现实,《一千零一夜》中的不少爱情故事,通过男女爱情,家庭幸福,生存温饱这些最基本和普通的感情和需要表现了人民的追求。有的写王子与公主间的爱情,有的写穷人、奴仆与商人、贵族间的爱情,有的写了凡人和仙女之间的爱情,有的故事突破了国家、民族、阶级、宗教的界限,表现了进步的爱情理想,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乌木马的故事》描写一个太子同一个公主间曲折的爱情。太子历尽干辛万苦寻找公主,而公主爱上太子后,经受种种磨难,始终坚守自己的誓言。最后幸福结合。在这类故事中,富有反抗精神和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最为动人。《尔辽温丁·艾彼·沙蒙特的故事》中的女奴亚瑟美娜,为了忠于爱情,拼命抵抗企图霸占她的省长的儿子,决心与他同归于尽。《努伦丁和玛丽亚的故事》热情赞扬玛丽亚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追求。玛丽亚原是希腊国王的女儿,不幸沦为奴隶,但她处处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从主人那里争到了由她自己选择买主的权利。在奴隶市场上,她骂走了那些把她当玩物的商人,而对埃及商人的儿子努伦丁一见倾心,鼓动他买下。后来,她被迫回国,为了与被父王拆散的努伦丁重聚,两次出逃,甚至杀死追赶她的三个武艺高强的哥哥,迫使她父亲撤回了追兵。她终于冲破重重阻挠,来到异乡,与丈夫努伦丁欢聚在一起。《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是同类故事中最出色的一篇。银匠哈桑看中了仙女买娜伦·瑟诺玉,思念成疾。后来在他的义妹七公主的授意下,偷走了瑟诺玉的羽毛衣,使她不能飞翔而留下彼此结为夫妻。妻子在三年中生下两个儿子。几年后,瑟诺玉思念家乡,趁哈桑远行,用计从婆母那里骗取羽毛衣,化作飞鸟,驮着两个儿子飞回瓦格岛。哈桑悲痛欲绝。为了寻找爱妻和两个儿子,他跨过7道深谷,渡过7个大海、闯过7座高山,穿越飞禽地带、走兽境界和鬼神世界,来到瓦格岛的第7个岛上。在仙人帮助下,他得到了魔帽和仙杖,救出亲人。瑟诺玉忠于爱情,顽强地承受其父(神王)、其姐(女王)的万般无情折磨,毅然地抛弃神王世界的享乐生活,与哈桑重返人间。在一夫多妻制的中古阿拉伯社会里,妇女地位十分低下。《一千零一夜》对自由的爱情、自主婚姻的歌颂,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的特殊意义,所塑造的是有反抗精神和无限才能的妇女形象。闪烁着反封建束缚的光辉。她们(和他们)对幸福爱情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人民对摆脱封建束缚,争取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一千零一夜》有时也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很多故事都有“仁慈”、“明智”的国王出现,都描绘有“国泰民安”的理想蓝图。《一千零一夜》中有许多故事被说成是发生在哈伦·拉希德哈里发的时期,但实际情税并非如此。故事所以要这样写,这是因为这时期是阿拔斯王朝的上升期,经济比较繁荣,社会生活相对安定。《一千零一夜》许多故事假借哈伦·拉希德的名字,这是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盼望“太平盛世”的良好愿望。

    现实毕竟是严酷的。在封建社会中,人民要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往往只是一种海市蜃楼。《一千零一夜》还真实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处境与命运,诉说了他们的苦难与不幸。《三个苹果的故事》中的老渔翁生活穷根困潦倒,他哀叹;“如此惨淡生活,比睡在坟墓里还差得多。”《渔翁的故事》中的渔翁,更是“衣食的来源已经断绝”。《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脚夫辛伯达终日疲于奔命,压在肩上的担子却越来越重。

    《一千零一夜》没有仅仅停留在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上,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人民苦难的根源,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统治阶级,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哈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