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章节目录 > 第三节 泰戈尔

第三节 泰戈尔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作者:《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2017-01-24 00:35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他多才多艺,遍观百家,既是杰出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又是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家、美术家、社会活动家。他能够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生活土壤,并兼收现代西方文化精髓,创造出既具传统色彩,又具近代意识的作品。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为印度近代文学的发展与成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真正揭示了印度,震惊了西方,为印度文学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诞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一个商人兼地主家庭,属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卡纳特·泰戈尔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改良主义者,坚定地支持印度启蒙运动思想家罗姆·莫汗·罗易从事宗教和社会改革活动。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一位哲学家、诗人和宗教改革家,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哥哥姐姐也多热心于社会改革与文学事业,他们当中有小说家、诗人、学者、社会活动家。整个家庭堪称加尔各答知识界中心,经常高朋满座,讨论国家大事,举行朗诵会,讨论戏剧。在这种洋溢着东西方精神文明的气氛中,在这种充满智慧、激情与美的环境里,泰戈尔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可以说,在性格形成时期,他的心灵得到了印度伟大传统文化的哺育和近代西方文明的滋养。

    但是,泰戈尔也有自己的苦衷,由于在十几个子女中他排行最小,掌管大家庭的母亲无法腾出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关心幼子,只好把他交给仆人照管,泰戈尔必须服从各种严厉的管束,遵守各种清规戒律。他酷爱自然,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他喜欢凭窗远眺,观察展现在面前的街道、花园、池塘边的幕幕场景。在他的心目中,世界及其居民都具有神秘、迷人的魅力。

    由于家庭的熏陶,秦戈尔自幼喜欢吟诵《吠陀》和《奥义书》中的诗歌,自己也醉心于诗歌创作。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在学校里完成正规教育。1878年,他遵从父亲意愿随兄长到英国学习法律,但不久,他便依照自己的志趣攻读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泰戈尔是一位狂热的幻想者,对生活与自然的爱成为他创作的永恒的源泉。他自幼就喜欢沉溺于多愁善感的遐想中,钟爱自然、人类和神。他也爱着许多女性,爱着自己的心灵偶像。泰戈尔13岁那年,母亲去世,从母亲的去世中,他第一次感受到生与死的永诀。想到母亲永远不会回来,“一阵悲哀的风暴”在他的心田“翻滚起来”。是哥哥的友情与帮助,是嫂子的慈爱与抚慰,减轻了他的悲哀与苦痛。嫂子迎登帕莉·黛维本人也是位文学和音乐爱好者,她不仅填补了母亲的空缺,而且驯服了作家自由不羁、激情澎湃的个性。他读虔诚诗时所产生的“半人半神”的爱的理想,在这位女性身上具体而形象化了。她既是他的女友,又是他的女神。不幸的是,在泰戈尔婚后半年左右,她突然自尽,年仅25岁。这件事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泰戈尔的妻子既不漂亮,又没文化,结婚时年仅11岁,而泰戈尔当时已是位才情俊杰的青年,他们之间无感情可言。但她恪守妇道,体贴丈夫,关怀孩子,竭尽全力操劳,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不料,在泰戈尔41岁那年,这位娴静的女性溢然长逝,泰戈尔沉浸在无尽的悲哀之中,终日在阳台徘徊。不久,他又历经丧女的苦痛。这一连串的悲哀,深深地镌刻在泰戈尔的内心深处。在巨大的沮丧与深沉的思索中,他完成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诗章。

    泰戈尔生活的时代,印度在政治上受英国殖民者压迫,经济上受剥削,人民贫困愚昧。1880年他从英国返回故园后,边从事创作,边从事社会活动。1884年到1890年,他大部分时间住在父亲的庄园里。在那里,他耳闻目睹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处境及妇女地位的低下和婚姻的不幸,了解到殖民当局的专横暴戾,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意识。他同情农民的遭遇,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不知道更平均地分配财富的社会主义理想能否实现,如若不能,则上天的意志真是冷酷无情,而生物中最不幸的就是人了。”1905年,印度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泰戈尔来到加尔各答,积极投身到反英斗争中。他参加游行,发表演说,并创作了大量歌曲,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但他既主张与殖民主义者进行斗争,又害怕暴力革命,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因此,当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转入低潮时,他思想中的矛盾便暴露出来。他开始脱离政治斗争,天真地去寻求一种人格的完善。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印度内外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泰戈尔思想上的一个转折时期。十月革命和亚洲其它各地的风暴对印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印度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又掀起新的**。时代的召唤使泰戈尔重新燃起炽热的爱国激情。面对英国殖民主义者镇压爱国群众的野蛮行径,泰戈尔拍案而起,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强烈抗议,并坚决抛弃英国政府给予他的爵位和特权。1901年他在圣地尼巴坦创办学校,大力宣传印度民族文化,这就是后来的国际大学。从1912年起,泰戈尔多次出国访问,先后到过英、法、美、荷、日和中国,目的在于寻找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并发表《民族主义》、《在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演讲集。1930年他访问了苏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41年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宅去世。

    泰戈尔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人道主义者。他忧患灾难深重的祖国,同情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处境,号召他们从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对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谴责,并提出未来社会等问题。

    泰戈尔的爱国思想带有进步的近代意识。爱国并不等于完全崇尚“国粹”,珍视传统文化不等于肯定其中的某些陋习甚至弊端。印度文化传统久远,宗教世袭十分严重,各宗教派别纷争不已。1884年至1911年,泰戈尔一直担任梵社秘书。无论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都反对宗教偏见、种姓制度和腐朽落后的传统,重视科学和进步。他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并不盲目崇拜西方文明;他珍视印度文化和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并不盲目怀古,一向在对自己同胞的愚行进行毫不含糊的批评。

    在哲学思想上,泰戈尔也有其独特之处。他想从旧的印度教神学中摆脱出来,建立一种新型的宗教原则。他在自己的创作中着力宣传“泛神论”,他曾在《诗人的宗教》中写道:“诗与艺术所养成的是人的虔诚的信仰,这种信仰使人与万物化为一体,这种信仰的最后真理便是人格的真理,这种信仰是一种宗教而能使人直接理解的,而不是一种供分析论辩的玄学学说。”也就是说,他所信仰的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现。泰戈尔宣传“泛神论”是对“一神教”的反对,表明对印度教派纷争及种姓制度严格的不满,有其合理的唯物主义因素。但一味追求与神的融合与和谐,又流露出一种超自然的情绪,步入到纯精神的方舟之内。在宗教精神上寻求解脱与超然,在现实中则失去了根基,势必导致人们脱离现实去追求神秘朦胧的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泛神论”思想又含有唯心主义色调。由于泰戈尔是个诗人,他用诗的语言来阐释哲学问题,所以经常摇摆于自然和精神、主观与客观之间不能自拔。当年逾古稀的泰戈尔回答人们向他提出的一生中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时,他都说是“自相矛盾”。这种矛盾的暗流贯穿着他整个文学生涯。同时,由于受到古代印度美学的影响,他又坚信在表面互不协调的事物内部,隐含着真正的和谐。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面对生活中诸多不幸,用坚定和完整的观点去拥抱人生。

    泰戈尔在他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留下了宝贵的创作财富。他共作有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20多个剧本,以及诸多回忆录、游记、随笔、书信和有关文学、语言、政治、教育、哲学、宗教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此外还有1500余幅画、2500首歌曲。他的诗集主要有《青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以及一些故事诗。剧本主要有《摩克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在长篇小说方面,其代表作是《戈拉》和《沉船》。他的短篇小说也独具一格,其优秀之篇有《喀布尔人》、《摩河摩耶》等。

    泰戈尔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崇高的声誉首先是由他优秀的诗歌奠定的。印度人虔敬地把他奉作“诗祖”,世界上许多其它国家的人们也尊他为“诗圣”和“诗哲”。他的50余部诗集,均用孟加拉语和英语写成,形式多样,风格秀丽,感情醇厚,意象生动,韵律优美,文字隽永。他不仅受到英国等欧洲诗歌的影响,还从印度古典梵文诗歌和孟加拉诗歌中汲取营养,把驰骋的情思与独创的音韵结合起来,创造出印度人民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为印度诗歌创作开辟出新的途径。

    泰戈尔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泰戈尔从童年时代开始写诗。1875年在印度《甘露市场报》上第一次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庙会》,1878年发表长诗《诗人的故事》。这些起步之作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880年到1890年,是泰戈尔创作渐趋成熟的阶段。他相继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画与歌》(1884),这些诗,主要表达个人感受,歌颂生命和爱情,“梦幻多于现实”。

    1886年,诗集《刚与柔》发表,该书容量大,有宗教圣歌,有呼唤爱的情歌,有艳情诗,有对童贞的礼赞,还收有雪莱、拜伦、白朗宁夫人等作品的译文。1890年,泰戈尔发表了诗集《心灵集》,该书在形式上已突破了印度诗歌传统,并摆脱了英法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其诗所包容的思想内涵及优美的抒情与魅力,使英国孟加拉语评论家爱德华·汤普森不得不赞叹:“这是他成熟的鲜明标志。”

    90年代,泰戈尔已按父亲意愿到谢里达农村管理祖传产业。通过接触农民,对现实认识有所深化,其创作已渐渐减少了浪漫的幻想,增加了现实主义因素。其间,他相继发表了《金帆船》(1894)、《缤纷集》(1896)、《江河集》(1896)、《收获集》(1896)、《微思集》(1900)和《故事诗集》(1900)。这些诗作虽仍具抒情诗的某种特色,但现实主义因素明显增强,诗人把日常生活引入近代孟加拉诗歌创作,拓宽了诗歌题材范围。

    泰戈尔的早期创作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类。泰戈尔早期的抒情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它以奔放的热情、跳荡的思想、浓郁的抒情,歌颂青春、生命、爱情,表达出年轻诗人渴求爱与美的心声。

    在叙事诗中,《故事诗集》最为印度人民所喜爱,被称为“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其中所选入的故事诗,一部分取自民间故事和宗教历史传奇,经过艺术加工,借古喻今;另一部分直接取自现实生活,揭露现实矛盾。从主题上看,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揭露多种形式的封建压迫,赞美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类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倾向,充满人道主人精神。如批判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抨击寡妇殉葬陋习的《丈夫的重获》,赞美劳动者淳朴天性与优良品德的《天上布施》等。在这类作品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则是叙事长诗《两亩地》。《两亩地》作于1894年,最初收于《缤纷集》中,后选入《故事诗》集。主人公巫宾是一位贫苦农民,只有祖传的两亩地,但地主王爷为使花园“长宽相等,四四方方”,把土地夺走。巫宾在外流浪了16个春秋,“终于在渴望中回到了故乡的园地”,他坐在芒果树下,两只熟透的芒果落在脚下,他以为这是大地母亲的赐予,刚好来到此地的王爷反把他诬为盗贼。作者通过巫宾的遭遇,揭露了封建主的罪行,对贫苦农民的遭遇寄予了无限同情。全诗感情真挚,颇富感染力。其次,反映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与殖民者斗争到底的决心,宣传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印度人民奋起反抗殖民者。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戈宾德·辛格》、《被俘的英雄》、《更多的给予》等。

    20世纪以后,泰戈尔发表了英文诗集《吉檀迎利》(1912)、《新月集》(1913)、《园丁集》(1913)、《飞鸟集》(1916)等。这几部诗集的问世,标志着泰戈尔诗歌创作进入高峰。

    《园丁集》共收入85首诗,比较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欢乐与苦恼,反映出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探索与追求。《新月集》包括37首诗,主要在于歌颂母爱与童真,体现出诗人对孩子的厚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飞鸟集》其包括325首短诗,诗句言简意赅,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最能代表泰戈尔创作成就的是诺贝尔文学奖之作《吉檀迦利》。这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英文诗集。全集共收诗103首,由作家亲自从孟加拉诗文集《吉檀迹利》(1910)、《奉献集》(1901)、《渡口集》(1906)和《儿童集》(1903)遴选并翻译,采用的形式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