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章节目录 > 第四章 现代文学

第四章 现代文学(2/2)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作者:《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2017-01-24 00:35
刚刚诞生时,完全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横光利一认为:“未来派、立体派、达达派、象征派、构成派以及如实派一部分,都是属于新感觉派的东西。”)川端更是直接表明“可以说表现主义是我们之父;达达主义是我们之母;也可以说俄国文艺的新倾向是我们之见;莫朗是我们之姐。”可见新感觉派是西方现代派的结合体。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表示怀疑甚至否定,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他们依靠直观、直觉去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来刺激人们的感觉。但由于这一派别没有将文学扎根于本国的土壤,只是盲目模仿,虽然有些作品揭示了社会与人存在的畸形关系,但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作家,往往宣传一种神秘主义、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因此,这一派别没有太强的生命力,1924的兴起,1927年便烟消云散了。

    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1923年开始采用新感党派的手法,发表了《蝇》、《日轮》、《头与腹》等短篇小说,其中《头与腹》被认为是新感觉派诞生的象征。川端康成的创作给日本文学带来了世界性声誉。他将日本传统的美与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一举轰动世界文坛。其《雪国》、《古都》、《干只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关东大地震以后,日本大众文学发展起来。日本大众文学读者极多,设有专门性的文学奖,并且可以与纯文学作品平等地被遴选入集,这种现象与西方甚至东方其他国家均不相同,值得注意。实际上,这一时期的大众文学是风俗小说与时代小说的融汇。它的特征是起源于民众的愿望和梦想,在艺术中得到具体形象化之后,再重新回到民众中去。而群众又通过自己的审美认识能力和接受过程,进一步把接收到的内容增殖,反馈到作者方面去。在艺术上,有些作品也注意到了对完整性和感人效果的追求。

    印度现代文学是1919年到1947年印度独立之前的文学。在这一历史时期,印度作为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政治上受奴役,经济上十分落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印度的反英浪潮风起云涌,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被迫承认印度独立。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影响下,文学走出了高级种姓和宫廷贵族的“高雅客厅”,发展成为平民阶层的大学,完成了;日文学向新文学的过渡。30年代后期,印度现代文学逐渐走向组织化。1936年4月,以普列姆昌德为首的进步作家成立了全印进步作家协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进步作家又纷纷行动起来,用笔参加这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主义的战斗。当时印度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作家协会分会,1942年的一次特别会议上一致决定在印度大学中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从而促进了印度文学的发展。

    在印度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出现了众多的著名作家。普列姆昌德是最出色的代表人物。此外,30年代登上文坛的穆·拉·安纳德也是一位重要的小说家,他30年代完成的长篇小说《苦力》、《两叶一芽》表现了农民的觉醒与反抗。40年代又发表了《村庄三部曲》及许多短篇小说。安纳德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写真实生动,感人肺腑。克里山·钱达尔是40年代活跃在文坛的著名作家。他早期创作力图歌颂爱情和艺术的美。但现实斗争使他觉醒,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的创作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在小说中充满着对帝国主义及法西斯分子的刻骨仇恨,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进步作家马尼克·班纳吉以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而著名,在字里行间表现对人民的同情、对英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批判,代表作品为长篇小说《母亲》。另外,南印度诗人莫哈卡雅·瓦拉托尔、著名作家阿米德·阿巴斯、孟加拉诗人赫林德拉纳特·查托巴迪雅等也都积极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斗争。

    二战以后,印度面临着分裂的危险。这时,许多作家又站在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斗争的第一线,年轻诗人苏庚达·巴达查里亚,印地语作家沃林达文拉尔·沃尔马等都是出色的代表。

    朝鲜现代文学是从20世纪20年代到1945年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时期的文学。朝鲜的现代史是一部受奴役被欺侮的历史。为反抗压迫,无产阶级左翼文学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20年代初新倾向派的出现为文学带来了新的曙光。他们明确表示反对资产阶级文学追求的唯美情调,坚持将文学与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代表人物有崔曙海、李相和、赵明熙等。1925年以新倾向派作家为基础,成立了“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简称“卡普”),明确了无产阶级艺术运动是进行无产阶级运动的一部分。卡普创作出很多有影响的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李箕永的创作。

    李箕永是朝鲜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从1924年发表处女作开始直到1985年去逝,在长达60年的创作中,李箕永始终坚持将文学与党性、与现实斗争、与人民大众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战斗作用。李箕永善于塑造正面人物,语言上具有朴实无华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故乡》。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革命知识分子金俊喜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20年代朝鲜农村阶级的对立,农民的觉醒。

    30年代,以“卡普”为核心的朝鲜进步作家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迫害。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抗日文学又在抗战斗争中发展起来。为适应斗争的需要,抗日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故事等。这些创作在战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地区的现代文学发展也很快。20——30年代产生了以纪伯伦为代表的“叙美派”文学和以塔哈·侯赛因为代表的“埃及现代派”文学。“叙美派”又称“旅美派”,这是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此派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品是散文诗集《先知》。埃及现代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埃及形成,以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是其卓越代表。他3岁失明,但勤奋学习,先后获第一和第二博士学位,历任开罗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亚历山大大学校长、教育部艺术顾问、教育大臣。他的自传体小说《日子》被誉为阿拉伯地区现代文学的典范。50年代文学创作又朝着反帝的方向发展。代表人物有迈哈穆德·台木尔等。

    现代非洲由于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大多数国家文学发展极其缓慢,再加上非洲语言比较复杂,因此,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塞内加尔诗人、文艺理论家桑戈尔提出的“黑人性”这一文学主张,深深影响着非洲作家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