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章节目录 > 第二节 普列姆昌德

第二节 普列姆昌德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作者:《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2017-01-24 00:35
    普列姆昌德(1880——1936)1880年出生于贝拿勒斯近郊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月薪微薄的邮局小职员。母亲在他7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他15岁结婚。次年,父亲去世。当时他还只是一个中学生,但却别无选择地肩负起维持家庭生计的沉重负荷。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他却始终好学上进,换而不舍。在学校教书时,还自修大学课程。1919年,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英语、波斯语和历史的学士学位。1920年,他响应甘地不合作运动的号召,辞去公职。此后,他便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创作上面。他同时编辑出版了几种文学刊物,在文坛和社会上有重大的影响。他创办的《天鹅》杂志,被认为是印度进步文学的一面光辉旗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力地配合了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1936年病逝,终年56岁。

    普列姆昌德从1901年走上文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始终笔耕不辍。最初他是用乌尔都语创作,后来改用印地语。在30多年的写作活动**发表了15部中、长篇小说和300多个短篇小说,此外,还有大量的文艺评论、译文、电影剧本以及儿童文学作品,为印度人民留下了极丰富、极宝贵的文学遗产。

    普列姆昌德出版过20多部短篇小说集。有代表性的是《热爱祖国》、《进军》、《圣湖》。这些作品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绩,给他带来了“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

    普列姆昌德作为生活在那一特定时代的进步正直的知识分子,心中有着深刻的爱国思想和强烈的渴望祖国独立的愿望;他从社会底层走进文学界,且备尝人世艰辛,对被压迫和被蹂躏的人民有着自然的同情与怜悯;而他坚定立足在母亲的大地上,吮吸着博大的印度传统文化的营养。他热爱这片上地,热爱这里的人们,他尽力发现美德,并加以艺术的表现;发现丑恶,并不遗余力地进行攻击。

    普列姆昌德熟悉农村生活,他的很多短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在作品中,他首先满怀感情地描写农村风光景色和日常生活,亲切自然,动人感人。在《教训》中他写道:“在那芒果树下堆着农民们历尽千辛万苦换来的金黄色的麦垛。麦糠的碎末像烟雾一样在四周弥漫,牛在踏压着麦场;牛想吃时,就把嘴往麦秸里一扎便吃上一口麦粒。农村的木匠和鞋匠,洗衣的和烧窑的都为收一年一度的工钱而聚齐了。善于跳舞的在一边敲着鼓跳起舞来。”这段叙述使我们看到秋季农村的景致,丰收后农民的兴奋心情,以及印度农村的习俗,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然,普列姆昌德并没有粉饰农村现实,没有把农村写成世外桃源。相反,他在小说中深刻地揭露社会上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反映了农民低下的地位和悲惨的命运。《半斤小麦》描写一个心地淳朴的穷苦农民,向地主借了半斤小麦。7年以后,地主竟要他还5个半满小麦。农民无力偿还,只得去地主家做工。20年后,仍没还清,他的儿子又被抓去还债。作者最后强调:“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杜撰的故事,这是活生生的现实。”

    普列姆昌德是积极的民主战士,始终站在反对殖民统治,争取祖国独立、民族解放斗争的前线。《沙伦塔夫人》是一部优秀短篇,歌颂了民族主义精神。女主人公沙伦塔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她的丈夫——一个独立小王朝的君主,曾两次巨服于异族皇帝,沙伦塔为了民族的尊严,激励丈夫回到自己的小王朝过独立的自由生活。当皇帝大兵讨伐,他们身陷绝境之际,沙伦塔为使丈夫不作皇帝的阶下囚,应丈夫的请求,刺死了他,然后又把剑刺向自己的胸膛。在作者笔下,沙伦塔不仅是崩德拉人的英雄,而且也是印度独立自由的象征。她为自己的尊严、荣誉和民族的独立敢于献出生命的精神,鼓舞着印度人民为摆脱殖民主义的枷锁与英帝国主义作不屈的斗争。

    种姓制度是印度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印度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普列姆昌德深刻认识到了这个社会问题,在《残酷无情》、《可番布》、《解脱》等作品中,批判了种姓制度给低等种姓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对被人不可接触的“贱民”表示深切的同情。

    普列姆昌德还十分关心妇女的命运,在《失望》、《有儿女的寡妇》、《老婶娘》等作品中展示了妇女的处境和悲惨遭遇。

    在艺术上,普列姆昌德的短篇小说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各篇着墨的重点也不同。有的注重情节的构成,有的注重性格的刻画,有的则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但总体风格仍是现实主义的。他的这些短篇均能借一斑而窥金豹,以一目而传精神,冷静成熟地接近生活,反映生活,呈现纯朴自然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表达亲切自如,明白晓畅,并注意向生活和人民学习。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当时的宗主国的影响和污染。他所表现的是真正的印度民族的生活、精神和气质。

    普列姆昌德的长篇创作影响巨大。1918年出版的《服务院》是他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出版了15篇中长篇小说,被誉为“长篇小说之王”。其代表作品有《仁爱道院》、《战场》、《妮摩拉》等,而给他带来世界声誉的则是《戈丹》。

    《服务院》标志着普列姆昌德长篇小说的成熟。女主人公苏曼因没有嫁妆,被迫嫁给一个不要嫁妆的中年人,最终被抛弃沦落为妓女。苏曼的遭遇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印度妇女普遍的悲惨命运。《妮摩拉》也以妇女问题为题材。主人公妮库拉,15岁便嫁给一个有三个孩子、体弱多病的律师,婚后毫无幸福可言。最终在凄惨的生活中离开人世,死时还不满20岁。妮摩拉与苏曼一样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悲剧,她们的挣扎与毁灭,是对印度社会男女不平等现象和恶劣妆奁制度的有力控诉。

    《仁爱道院》为读者描绘出一幅频于崩溃的封建主义的画面,揭示了农村中尖锐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主人公葛衍那·辛格尔是个大地主,他有野心,贪婪而又极端自私。他勾结官府,横行乡里,为追求财富,丧尽天良,对自己的亲人玩弄种种阴谋。而他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