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章节目录 > 第二节 普列姆昌德

第二节 普列姆昌德(2/2)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作者:《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2017-01-24 00:35
哥哥普列姆接受改良主义思想,放弃自己的产业,多方帮助穷苦农民。他与侄子一起建立了一座博爱新村,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小说指出了农民受苦受难的主要根源是封建的土地制度。虽然这里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理想主义的,所谓博爱新村,只不过是作者凭借善良和同情心为人们建筑的一座乌托邦。

    《戈丹》是普列姆昌德最优秀的也是印地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戈丹”一词为印地语的中文音译,意译为“献牛”或“牺牲”。

    这部小说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刚刚过去,殖民当局勾结印度的封建势力和大资产阶级残酷地压榨广大人民群众,下层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普列姆昌德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创作了一部反映20世纪30年代印度农村生活的不朽史诗。

    《戈丹》有主辅两条情节线索,描写两个不同的社会集团,在每个集团中又重点突出一个中心人物。第一条线索是以柏拉里村村民何利一家为中心的农民生活,是主线;另一条线索是以勒克瑙城的莱易老爷为中心的地主、资本家及知识分子的生活,是辅线。小说通过这两条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的线索,使情节生动丰富,顿挫抑扬,波澜起伏,从而在极为广阔的背景上展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

    《戈丹》主要描写何利的遭遇,可以看作是何利一家的苦难史。何利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一生有个最大的愿望便是拥有一头奶牛,因为这被认为是家门吉祥致富的象征。后来,何利从牧人薄拉那里赊来一头奶牛,全家兴高采烈。但已与何利分居的弟弟却怀着嫉妒之心,把奶牛毒死了,何利因此吃了一场官司。此后,灾难接踵而来:他的儿子戈巴尔与寡妇裘妮娅相爱,裘妮娅怀孕,何利与妻子丹妮娅出于怜悯和同情,收留了裘妮娅。何利因此被开除教籍,罚款罚粮。薄拉来讨还牛钱,将何利的一对耕牛拉走,何利无法耕种,沦为雇工。为了使女儿体面地出嫁,何利只好借高利贷;由于何利欠地租太多,村里的管帐人要抽回他的田地。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何利只好变相出卖女儿,保住仅有的一点土地。尽管生活极端困苦,何利仍然梦想要买一头奶牛。最后,何利在做苦力时累倒了。按照印度教习俗,教徒临死时要行“戈丹”(献牛)仪式,即以一头母牛作祭礼,请婆罗门祭司来净化灵魂。这样,何利卖命挣来的几个工钱,又被祭司抢走了。

    这部小说,通过何利的命运,使我们真切地体验到当时农村的悲惨世界:在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下,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婆罗门、祭司联起手来结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罗网,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冷酷无情、贪得无厌地盘剥、掠夺、欺凌、侮辱着农民。而不合理的种姓制度,也始终折磨着低种姓的尤其是被认为不可接触的贱民。在生动真实叙述的同时,作者深刻指出,殖民主义者与农村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

    何利是印度贫苦农民的典型。他身上既有许多农民的优秀品质,善良、勤劳、宽容,又有农民的贪心和自私。同时何利性格中还有懦弱、愚昧、不觉醒等特点。而正是这种种性格特质决了他的悲惨命运。

    何利出场时,已是有三个孩子的中年人了。小说描写他“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走起路来总是低着头,对什么事也能容忍”。他家里不富裕,但在村里是个体面人。他的善良忠厚表现着农民情有的质朴。他对妻子丹妮娅怀着真挚的情感,由衷地赞美丹妮娅的美,尽管她的脸上过早地刻上了艰难的生活痕迹。当儿子将裘妮娅放在家里而自己逃之夭夭时,他收留了可怜的裘妮娅,代价是交出全年的收成。当然,在何利的性格中与他的善良、忠厚同时并存并交错出现的还有种种农民特有的贪小利、自私的想法。比如,为了得到奶牛,他曾想欺骗牧人薄拉;出于自私的打算,他对有钱人大献殷勤等等。但这并不会减低何利形象的价值,反而使何利形象显得更为亲切可信了。

    在何利性格中最可悲的是他的不觉悟。小说的开篇就为何利构建了这样的性格基调:“别人的脚踩在自己身上,只得放聪明点,在那脚底板上抓抓痒”,“住在水里跟鳄鱼作对,那是呆子”。正是这种懦弱、愚昧的思想性格伴随着何利走完了悲剧的一生。小说写何利受封建思想的控制,有条件地承认规定的社会秩序,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心平气和,逆来顺受。为了生计,他可以帮助地主老爷收节礼;村里的长老们敲诈勒索,他甘愿受罚。何利承受着一次次打击,一场场灾难,一直到死。

    何利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印度第三次民族解放运动**过后,整个社会特别是农村依然黑暗,而印度长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也麻痹了许多农民的头脑,使他们对统治阶级俯首贴耳、唯命是从。何利就是这个特定时代的农民典型。

    《戈丹》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普列姆昌德一向强调文学作品要具有真、善、美的品质,因为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使他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戈丹》将自己最熟悉的农村生活、农民形象作为描写的对象,使这部小说闪耀着现实主义的艺术光辉。小说抓住农村特点,对农村进行真实生动的描写,随笔点染,皆成妙境。这里有着农村美丽的景致、春耕的繁忙、秋收的欢乐,也有对农民生活习俗的描写,读后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作品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更是惟妙惟肖。何利的善良与懦弱、丹妮娅的忠厚与泼辣、戈巴尔的大胆与反抗、裘妮娅的勇敢与软弱,无不显示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对农民真挚的喜爱之情。

    普列姆昌德在塑造人物时,善于将人物放在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其性格。何利的胆小怕事,丹妮娅的泼辣大胆是通过奶牛被杀、收留裘妮娅等事件表现出来的。这些事件在小说中又是占有重要位置,矛盾冲突最强,戏剧效果最佳的。因此,人物性格也就体现得更加鲜明生动。

    普列姆昌德的语言是最受人称道的。突出的特点是朴实无华,自然流畅,习惯用语极其丰富,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