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当代文学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作者:《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2017-01-24 00:35
第一节 概述
东方当代文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文学。当代东方各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各具特色,文学现象、文学发展及文学成就在不同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反映。在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东方文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东方文学加强了现实性,并积极接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融合到世界文学的主潮中,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与了解当代东方文学,有助于全面把握感觉当今的世界。
一、影响文学的诸要素
1.民族独立与解放
当代东方,是世界各种矛盾的集中地区。具有反法西斯意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东方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统治开辟了广阔道路,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锐不可当。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宣告成立,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一大批国家纷纷宣布推翻了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
2·万隆精神
这些相继独立的东方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成为亚非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转折点。这是东方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是“万隆会议”的一个基本主题。“万隆精神”激励着亚非各国人民加强联合,自强不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经济繁荣与世界文化交流
政治上的独立带来了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虽然大多数亚非国家属于经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但对经济建设的探索与追求日益影响到文学,尤其是在近些年,随着电视机等现代化文化娱乐设施的日益推广,文学的表现形式已显示了多样化风格,传统的文学观念、读者群、作家队伍等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文学的风貌越是丰富多采。另外,随着国际对话增多,文化交流加深,各国文学间的隔膜正在逐渐消除,西方世界看待东方文学的眼光也在逐步改变,近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及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不断出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已更多地接纳并欣赏东方文学。当代东方文学的发展正日益获得一个宽松、平等的世界文化环境,东方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正日渐扩大。
二、文学特征
1.鲜明的政治倾向
当代东方文学,诞生在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风雨之中。在它产生之初,无论是无产阶级文学,还是民族资产阶级文学,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即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赞颂人民反帝反殖的英勇斗争。
由于东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东方各国文学也出现了一种多元化态势。战后日本出现了许多凭吊战争、揭示战争给人民心灵造成创伤的作品,而后又出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私小说、通俗小说等,或反映现实生活,或描写人的心灵,表现了在工业化社会高度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在非洲许多国家,由于民族独立与种族歧视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进步作家将推翻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为民族解放与国家繁荣而斗争作为创作的基本主题。许多作家是反殖的战士,是斗争的直接参与者。尼日利亚作家沃尔·索因卡曾因参加民族解放运动而坐牢。
2.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积极交流
东方各国的进步作家,有着广泛的友好联系,经常进行文化交流、考察访问等多项活动。东方当代作家的紧密联系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增强了人民间的深厚友谊,促进了东方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当代东方文学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多方面影响,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在近现代影响到东方,到当代这种影响更加剧烈。日本战后文学有许多现代主义作品,如野间定的《阴暗的图画》便采用了意识流手法,明显受到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影响。椎名瞩三是公认的日本存在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安部公房的代表作《墙壁》和《砂女》也反映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和卡夫卡的影响。在当代印度文学中,50——60年代出现的新小说派,明显接受了西方存在主义的影响。在当代阿拉伯文学中,埃及著名小说家陶菲格·哈基姆的戏剧《爬树的人》、《人有其食》及埃及当代作家赛义德·舒尔巴吉的《十二点的列车》等,都是深受西方荒诞派戏剧影响的代表作。在非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尼日利亚戏剧家索因卡的有些作品,则被称为贝克特式的荒诞佳作。
3.民族特征
当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在积极向世界靠拢的同时,既不排斥外来文化、外国文学的影响,又注意保持本民族文化与文学的特点,无论作品取材、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还是文学的审美情趣、思想哲学观念,都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性。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之所以享誉世界,都与其创作中着力展现的日本文学审美世界密切相关;塞内加尔著名女作家阿·索·法尔虽然用法语创作,曾荣获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但作品中所展示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黑非洲世界。
三、文学状况
当代日本文学大致可划分为3个时期:从1945年到1950年为战后恢复期,从1951年到1960年为战后过渡期,从1961年到现在为新文学展开期。
战后恢复期的文学(1945——1950)。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战争破坏是惨重的,战后日本文学愤怒揭露战争的罪恶,真切反映战后现实社会的混乱与艰难,并呈现出多种流派并立的现象。
1945年12月,新日本文学会成立。发起人有秋田雨雀、江口涣、藏原惟人、洼川鹤次郎、壶井繁治、德永直、中野重治、藤森成吉、官本百合子等9人,几乎都是战前的左冀作家,赞助人则包括志贺直哉、野上弥生子、广津和郎等负有盛名的老作家。它一面继承战前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传统,一面适应新的形势,努力扩大战线,成为一个民主的文学统一战线组织,口号也由无产阶级文学改为民主主义文学。在日本**的领导下,该会成为战后日本最大的一个丈学组织,拥有2万会员,其机关杂志《新日本文学》创刊于1946年。宫本百合子的《播州平野》(1946——1947)、德永直的《妻啊,安息吧》(1946)等作品均发表在这个刊物上。
战后最早在杂志上发表作品的是一批老作家,作品有;志贺直哉的《灰色的月亮》(194),正宗白鸟的《战争受害者的悲哀》(1946),永并荷风的《舞女》(1946)、《勋章》(1946)及谷崎润一郎的《细雪》上卷(1946)等。短篇小说《灰色的月亮》通过描写一个少年工人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处境,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的悲惨情景,表露出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的失望情绪。
适应新时代而登上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被称为“战后派”。“战后派”以1946年创刊的《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以所谓尊重个性、艺术至上为基本精神,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主张作家不受政治党派和理论束缚。野间定《阴暗的图画》(1946)被公认为“战后派”的先声。继之有梅崎春生的《樱岛》(1946),推名巴三的《深夜的酒宴》(1947),武田车淳的《审判》(1947),填谷雄高的《亡魂》(1946——1949),大岗升平的《俘虏记》(1948),三岛由纪夫的《假面的自白》(1949),安部公房的《墙壁》(1951)等相继发表,逐渐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当然,他们在经历、作风、文学观念等各方面仍有很多不同。
三岛由纪夫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不断宣扬对毁灭、流血、死亡与自杀的沉迷,并在《忧国》(1960)、《明日黄花》(1961)和《英灵之声》(1966)中美化法西斯军人。他主张“必须复兴日本的传统,尚武和武士的传统”,还宣称剖腹自杀是“死的美学的极点”。最后,为了煽动人们挺身而出,复活日本军国主义,他按照日本传统方式当众剖腹。
《假面的自白》是一部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叙述一个具有特异性格的人从幼年到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他的大胆自白。《金阁寺》(1956)被誉为战后文学的杰作。小说以一位口吃的青年和尚放火烧毁美丽的金阁寺的事实为素材,生动地描绘丑对美进行报复的复杂心理历程。1970年他完成了历时近6年的长篇巨制《丰饶之海》(包括《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该作品被评论界视为三岛文学的顶峰。
三岛由纪夫一生著有ZI部长篇小说,80余个短篇,33个剧本,以及大量散文,其中有不少曾被译成欧美多种文字,他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作品中有10部被改编成电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过多种文学奖。日本文艺评论家松本鹤雄说,三岛的文学特征是:“日本浪漫派精神、贵族情趣和对王朝文化的憧憬的结合,转化为天皇神格化。”将艺术的卓越与政治的反动如此极端而严密地凝聚于身上的三岛由纪夫实在是个谜。
战后日本社会混乱,人们茫然不知所措,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无赖派(又称“新戏作法”)应运而生,并受到读者欢迎。这派作家对一切权威抱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和反抗意识,采取自嘲自谑的态度,嫌恶市民社会的伪善,并且往往具有颓废倾向。在创作方法上,他们摆脱以描写客观对象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力图采用更加自由自在的小说作法。织田作之助的《世态》(1946)、《星期六夫人》(1946),坂口安吾的《白疾)(1946)、堕落论)(1946),太宰治的《富岳百景》(1939)、《津轻》(1944),石ill淳的《黄金传说》(1946)等,都是无赖派的代表作品。
私小说和风俗小说依然存在。私小说在日本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当战后派作家那些新鲜的、难懂的作品相继出现并风靡文坛时,同时也有不少优秀的私小说作品产生出来。私小说的弱点是反映生活面狭窄;长处是亲切、动人。尾崎一雄的《虫子的二三事》(1948)等可为代表。风俗小说的代表作有:丹羽文雄的《讨人嫌的年龄》(1947)、石川达三的《迎风摇曳的芦苇》丹桥圣的《雪夫人绘画》(1948)、石坂洋次郎的《青青的山脉》(1947)等,这些作品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风俗图景。
一战后过渡期的文学(1951——1960)。5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文学发生新的转变,“第三新人”登场。他们以纤细的感觉和小市民的意识取代了战后派的雄心勃勃的风格。从嫌恶政治性的意识形态,以日常生活的感觉构成自己的世界这点来说,他们与私小说传统一脉相承,他们的创作常以朝鲜战争和日本军需经济为背景,也被称作“相对安定期的作家”、“军需文学”。
代表作家作品有:安冈章太郎的《阴郁的乐趣》(1953)、《坏伙伴》(1953)、《海滨的光景》(1959),吉行淳之介的《骤雨》(1954)、《砂上的植物群》(1963)等,其中很多获得芥川奖。阿川弘之参加过侵华部队,小说《春城》(1952)以这段生活为背景,既有对侵略部队内部黑暗的揭露,也有对侵华战争罪恶性质的辩解。
从1955年起,日本社会进人安定时期,经济走向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不少青年耽于享乐,丧失理想。石原慎太郎的小说《太阳的季节》(1955)轰动一时。作品以当时的不良男女为主人公,他们无目标,乱发火,不知反抗什么才好。作品以“性”为中心问题,试图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确定某种新的道德观念。作品于1956年获得芥川奖,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这一时期,老作家志贺直线、正宗白鸟、永并行风、谷崎润一郎、武者小路实笃、川端出成、中野重治、佐多稻子等仍在继续创作。并上靖的创作被有些评论家称为“中间小说”,即所谓处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一种文学作品。他的创作题材很广,取材于现代的《斗牛》(1949)、《猎枪)(1949)、《冰壁》(1957)、《化石》(1967)等描写了当代生活的风貌;历史题材的《天平之甍》(1957)、《楼兰》(1958)、《敦煌》(1958)等大都与中国有关,通过对历史的描写,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
新文学展开期的文学(196——目前)。自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进人“高度成长期”。高度现代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从内在生活根底看,“性”价值发生变化,人们追求所谓“性”解放,传统的“家庭”意识变质解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冷漠和不安特征;另外,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在消失,个人在日常生活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是“第三新人”作家们继续活跃的社会基础。他们写小世界,写日常生活,迅速描写时代变化所引起的种种现象,如安冈章太郎的《花祭》(1962),描写少年时代的生活和**的觉醒;吉行淳之介的《阴暗的节日》(1961),描写已婚的小说家和女演员的恋爱的情事。
同时,也不乏对时代、社会作总体观察与描写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有吉佐和子的《恍惚的人)(1972)、综合污染》(1975),山崎车子的《白色巨》(1965)和《浮华世家》(1973)。
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周刊杂志的全盛,这时期大众文学繁荣,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水上勉、森村诚一等都拥有广大的读者。
60年代末期,一批被称为“内向世代”的作家登场。他们的普遍特征是:对现实社会缺乏积极的关心,依赖现在表面的和平与繁荣,埋头于追求自身和日常生活的不安定因素,时常陷人轻薄的虚无主义;在日常场景中导入某种“非现实”的东西;描写都市生活,这种生活是从传统的“家庭”、“血缘”、“故乡”分离出来的,于是就变成写无意义的人,在无意义的场所,过无意义的生活,即写砂粒一般的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高度现代化经济发展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的困惑。
当代印度文学。l947年,印、巴分治,印度获得独立,印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发展时期。
当代印度文学思潮繁多,派别林立,各民族文学均有发展,多方面地反映7印度的社会现实,较广泛地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不少作家以印巴分治、宗教纠纷、城乡生活为题材,成就显著。杰南德尔·古马尔是当代印地语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继普列姆昌德后的第二位重要小说家”。他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擅长心理刻画,堪称印地语心理小说的创始人。195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苏克达》、《旋转》。耶谢巴尔是全印进步作家协会的代表作家,曾因积极参加反英斗争而两次被捕入狱,长篇小说(不真实的故事》(ig60)为其代表作。小说分成上下两卷,上卷为《故土和国家》,下卷为《国家的前途》,作品生动反映了印巴分治给印度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因此而被称为“印地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60年代,印地语文坛出现了“区域派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描写乡村或城镇的风土人情;展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物关系等综合性、立体性画面;不注重刻画人物和铺叙情节,常常把方言、土语作为文学语言而广泛使用,具有过分浓厚的乡土气息。雷努的长篇小说《肮脏的区域》(1954)就属于这类作品。小说不是描写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择取异乡生活的各个侧面,给人以立体感,进而反映出一种“全貌”,这“全貌”便是小说中的“形象”,具有艺术独创性。
乌尔都语小说家克里山·钱达尔在当代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写有30多部长篇小说,30余部电影剧本,400多篇短篇小说,在印度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称号。长篇自传体小说《失败》(1944)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描写莫汉辛哈。金德拉和夏姆、文蒂两对青年男女悲惨的爱情故事,愤怒地控诉了印度的封建族权、宗教门第观念和种姓制度,揭露了社会丑恶势力对自由、人性、人情和人权的摧残,同时也指出了知识分子在追求新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软弱性。50年代末,中篇小说《一个姑娘和千百个追求者》出版。作品描写了一个令人心颤的悲惨故事。吉卜赛女郎娜吉长得如花似玉,为众多男子所倾倒,更令权贵富商垂涎三尺。为了捍卫自身的尊严、人格与爱情,娜吉勇于向社会挑战。在一个姑娘和千百个追求者之问,形成了美与丑、善与恶、贞与淫、灵与肉、诚与伪、弱与强的鲜明对比与较量。然而这是一个金钱支配一切的社会,美貌虽可征服金钱,却难以长存。一场意外的天花,毁去了娜吉美丽的容颜,她便随之而丧失了一切,终于被万恶的社会吞噬。钱达尔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泰米尔语作家阿基兰迄今已创作了40余部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画中女》(1968)获1975年度全印涅那比达文学大奖。其它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万卡之子》(1961)、《丹凤眼)(1965)、向何处去》(1973)等,阿基兰还曾获得印度文学院奖和印度讲座奖。阿基兰自称是甘地主义者,不满印度社会的不合理现实,作品多带批判锋芒,反映印度社会现实。有不少作品已被译成印度其它民族语言和英、俄、德、捷、波兰等语言。
黑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非洲地区,包括东非、西非、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大陆及诸岛。因这一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黑色人种,故而一般将其称之为黑非洲。15世纪以前,这里曾是一块不大为外部世界所了解的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大陆。大约从15世纪末起,西方国家开始对黑非洲海岸进行掠夺。后逐步深入到内地,到19世纪末,欧洲殖民主义者几乎全部占领了黑非洲地区。殖民主义的野蛮掠夺和残酷统治,给黑非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严重破坏了黑非洲原来的经济形态,阻碍了黑非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正常发展。殖民主义者占领和统治黑非洲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勤劳勇敢富于智慧的黑非洲人民反抗和斗争的过程。,黑非洲人民的反抗和斗争,起初是部落酋长发动的旧式暴动,后来变成了优秀分子领导的有组织的现代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斗争规模不断扩大,反抗精神日益增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SO年代末和60年代逐渐达到**,并且相继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到90年代彻底摆脱了殖民统治。
黑非洲有着较为古老而丰富的口头文学传统。口头文学丰富多采。一种类繁多,有谚语、格言、寓言、诗歌和各种叙事故事等。、20世纪初叶。教会和黑非洲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口头文学作过不少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些神话故事集和传说故事集,如塞内加尔的《阿马杜_‘库姆巴的故事》、象牙海岸的《非洲的传说》。喀麦隆的《在美丽的星空下》、乍得的《在乍得的星空下》、加蓬的《加蓬故事集》、尼伯尔的《尼日尔的故事和传说》等。1960年;由几内亚历史学家、文学家吉布里尔·塔姆希尔。尼亚奈整理出版的《松迪亚塔》,无疑是黑非洲口头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松迪亚塔》是整理者根据几内亚西基里地区杰里巴。科罗村的“格里奥”杰里·马莫杜·库雅泰的口头演唱记录整理而成的。“格里奥”是黑非洲专门从事口头文学演唱、传播和保存工作的人。他们以此为业,家族世袭。“格里奥”虽是行吟艺人,但据传曾在国王或酋长的宫庭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博古通今,熟谙王国或部落的家族谱系、历代国王或部落祖先的不朽业绩,精通固有的律法和传统的习俗礼仪,充当史官和国王或酋长的顾问及传话人。国王或酋长每有重大决策,如征战、继嗣等,都要征询“格里奥”的意见。“格里奥”在收集、保存、传播黑非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口头文学作品正是依靠他们才得以流传后世。
《松迪亚塔》这部既具有神话色彩又具有文献价值的长篇英雄史诗,共18章,歌颂了13世纪西非马里帝国的“国父”松迪亚塔一生的业绩。传说松迪亚塔是古代曼了国凯塔王朝的继承人,非王后所生。因先知有言他将为王,遂遭王后迫害,经历了疾病和贫寒等苦难。国王去世后,太后篡权,松迪亚塔与其母被迫流亡国外。其后王国遭外敌侵犯,太后和新国王不敢抵抗,弃国而逃。年轻的松迪亚塔联合一些国家和部落举兵进击,经过几次大的战役,终于消灭了敌人,收复了国土,开创了延续二百余年的马里帝国。这部史诗塑造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民族英雄松迪亚塔的形象,描述了黑非洲人民光荣的历史传统,反映了13世纪上半叶西非的社会政治生活和风土人情。史诗的人物形象鲜明,结构完整,文笔活泼,语言隽永,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史诗中史实与神话相交织,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黑非洲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艺术才华。
黑非洲大多数国家或民族的书面文学产生较晚,一般是在19世纪以后。至今发现的东非斯瓦希里语第一批书面文学的手稿,其创作时间大概是18世纪30年代。黑非洲书面文学的全面繁荣开始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达到**。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世界文学增添了光彩,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与重视。1986年、1991年,瑞典科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与尼日利亚黑人作家沃尔·索因卡和南非白人女作家纳了·戈迪默就是显明例证。诚如沃尔·索因卡在获奖后接见法国《晨报》记者时所说:“这不是对我个人的奖赏,而是对非洲大陆集体的嘉奖,是对非洲文化和传统的承认。”
黑非洲文学的跳跃性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其中,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促进文学飞跃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民族的觉醒,不仅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方当代文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文学。当代东方各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各具特色,文学现象、文学发展及文学成就在不同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反映。在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东方文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东方文学加强了现实性,并积极接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融合到世界文学的主潮中,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与了解当代东方文学,有助于全面把握感觉当今的世界。
一、影响文学的诸要素
1.民族独立与解放
当代东方,是世界各种矛盾的集中地区。具有反法西斯意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东方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动统治开辟了广阔道路,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锐不可当。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宣告成立,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一大批国家纷纷宣布推翻了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
2·万隆精神
这些相继独立的东方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成为亚非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转折点。这是东方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是“万隆会议”的一个基本主题。“万隆精神”激励着亚非各国人民加强联合,自强不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经济繁荣与世界文化交流
政治上的独立带来了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虽然大多数亚非国家属于经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但对经济建设的探索与追求日益影响到文学,尤其是在近些年,随着电视机等现代化文化娱乐设施的日益推广,文学的表现形式已显示了多样化风格,传统的文学观念、读者群、作家队伍等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文学的风貌越是丰富多采。另外,随着国际对话增多,文化交流加深,各国文学间的隔膜正在逐渐消除,西方世界看待东方文学的眼光也在逐步改变,近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及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不断出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已更多地接纳并欣赏东方文学。当代东方文学的发展正日益获得一个宽松、平等的世界文化环境,东方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正日渐扩大。
二、文学特征
1.鲜明的政治倾向
当代东方文学,诞生在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风雨之中。在它产生之初,无论是无产阶级文学,还是民族资产阶级文学,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即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赞颂人民反帝反殖的英勇斗争。
由于东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东方各国文学也出现了一种多元化态势。战后日本出现了许多凭吊战争、揭示战争给人民心灵造成创伤的作品,而后又出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私小说、通俗小说等,或反映现实生活,或描写人的心灵,表现了在工业化社会高度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在非洲许多国家,由于民族独立与种族歧视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进步作家将推翻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为民族解放与国家繁荣而斗争作为创作的基本主题。许多作家是反殖的战士,是斗争的直接参与者。尼日利亚作家沃尔·索因卡曾因参加民族解放运动而坐牢。
2.与世界各国文化的积极交流
东方各国的进步作家,有着广泛的友好联系,经常进行文化交流、考察访问等多项活动。东方当代作家的紧密联系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增强了人民间的深厚友谊,促进了东方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当代东方文学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多方面影响,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在近现代影响到东方,到当代这种影响更加剧烈。日本战后文学有许多现代主义作品,如野间定的《阴暗的图画》便采用了意识流手法,明显受到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的影响。椎名瞩三是公认的日本存在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安部公房的代表作《墙壁》和《砂女》也反映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和卡夫卡的影响。在当代印度文学中,50——60年代出现的新小说派,明显接受了西方存在主义的影响。在当代阿拉伯文学中,埃及著名小说家陶菲格·哈基姆的戏剧《爬树的人》、《人有其食》及埃及当代作家赛义德·舒尔巴吉的《十二点的列车》等,都是深受西方荒诞派戏剧影响的代表作。在非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尼日利亚戏剧家索因卡的有些作品,则被称为贝克特式的荒诞佳作。
3.民族特征
当代东方文学的发展在积极向世界靠拢的同时,既不排斥外来文化、外国文学的影响,又注意保持本民族文化与文学的特点,无论作品取材、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还是文学的审美情趣、思想哲学观念,都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性。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之所以享誉世界,都与其创作中着力展现的日本文学审美世界密切相关;塞内加尔著名女作家阿·索·法尔虽然用法语创作,曾荣获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但作品中所展示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黑非洲世界。
三、文学状况
当代日本文学大致可划分为3个时期:从1945年到1950年为战后恢复期,从1951年到1960年为战后过渡期,从1961年到现在为新文学展开期。
战后恢复期的文学(1945——1950)。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战争破坏是惨重的,战后日本文学愤怒揭露战争的罪恶,真切反映战后现实社会的混乱与艰难,并呈现出多种流派并立的现象。
1945年12月,新日本文学会成立。发起人有秋田雨雀、江口涣、藏原惟人、洼川鹤次郎、壶井繁治、德永直、中野重治、藤森成吉、官本百合子等9人,几乎都是战前的左冀作家,赞助人则包括志贺直哉、野上弥生子、广津和郎等负有盛名的老作家。它一面继承战前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传统,一面适应新的形势,努力扩大战线,成为一个民主的文学统一战线组织,口号也由无产阶级文学改为民主主义文学。在日本**的领导下,该会成为战后日本最大的一个丈学组织,拥有2万会员,其机关杂志《新日本文学》创刊于1946年。宫本百合子的《播州平野》(1946——1947)、德永直的《妻啊,安息吧》(1946)等作品均发表在这个刊物上。
战后最早在杂志上发表作品的是一批老作家,作品有;志贺直哉的《灰色的月亮》(194),正宗白鸟的《战争受害者的悲哀》(1946),永并荷风的《舞女》(1946)、《勋章》(1946)及谷崎润一郎的《细雪》上卷(1946)等。短篇小说《灰色的月亮》通过描写一个少年工人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处境,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的悲惨情景,表露出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的失望情绪。
适应新时代而登上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被称为“战后派”。“战后派”以1946年创刊的《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以所谓尊重个性、艺术至上为基本精神,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主张作家不受政治党派和理论束缚。野间定《阴暗的图画》(1946)被公认为“战后派”的先声。继之有梅崎春生的《樱岛》(1946),推名巴三的《深夜的酒宴》(1947),武田车淳的《审判》(1947),填谷雄高的《亡魂》(1946——1949),大岗升平的《俘虏记》(1948),三岛由纪夫的《假面的自白》(1949),安部公房的《墙壁》(1951)等相继发表,逐渐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当然,他们在经历、作风、文学观念等各方面仍有很多不同。
三岛由纪夫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不断宣扬对毁灭、流血、死亡与自杀的沉迷,并在《忧国》(1960)、《明日黄花》(1961)和《英灵之声》(1966)中美化法西斯军人。他主张“必须复兴日本的传统,尚武和武士的传统”,还宣称剖腹自杀是“死的美学的极点”。最后,为了煽动人们挺身而出,复活日本军国主义,他按照日本传统方式当众剖腹。
《假面的自白》是一部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叙述一个具有特异性格的人从幼年到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他的大胆自白。《金阁寺》(1956)被誉为战后文学的杰作。小说以一位口吃的青年和尚放火烧毁美丽的金阁寺的事实为素材,生动地描绘丑对美进行报复的复杂心理历程。1970年他完成了历时近6年的长篇巨制《丰饶之海》(包括《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该作品被评论界视为三岛文学的顶峰。
三岛由纪夫一生著有ZI部长篇小说,80余个短篇,33个剧本,以及大量散文,其中有不少曾被译成欧美多种文字,他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作品中有10部被改编成电影,36部被搬上舞台,7部得过多种文学奖。日本文艺评论家松本鹤雄说,三岛的文学特征是:“日本浪漫派精神、贵族情趣和对王朝文化的憧憬的结合,转化为天皇神格化。”将艺术的卓越与政治的反动如此极端而严密地凝聚于身上的三岛由纪夫实在是个谜。
战后日本社会混乱,人们茫然不知所措,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无赖派(又称“新戏作法”)应运而生,并受到读者欢迎。这派作家对一切权威抱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和反抗意识,采取自嘲自谑的态度,嫌恶市民社会的伪善,并且往往具有颓废倾向。在创作方法上,他们摆脱以描写客观对象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力图采用更加自由自在的小说作法。织田作之助的《世态》(1946)、《星期六夫人》(1946),坂口安吾的《白疾)(1946)、堕落论)(1946),太宰治的《富岳百景》(1939)、《津轻》(1944),石ill淳的《黄金传说》(1946)等,都是无赖派的代表作品。
私小说和风俗小说依然存在。私小说在日本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当战后派作家那些新鲜的、难懂的作品相继出现并风靡文坛时,同时也有不少优秀的私小说作品产生出来。私小说的弱点是反映生活面狭窄;长处是亲切、动人。尾崎一雄的《虫子的二三事》(1948)等可为代表。风俗小说的代表作有:丹羽文雄的《讨人嫌的年龄》(1947)、石川达三的《迎风摇曳的芦苇》丹桥圣的《雪夫人绘画》(1948)、石坂洋次郎的《青青的山脉》(1947)等,这些作品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风俗图景。
一战后过渡期的文学(1951——1960)。5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文学发生新的转变,“第三新人”登场。他们以纤细的感觉和小市民的意识取代了战后派的雄心勃勃的风格。从嫌恶政治性的意识形态,以日常生活的感觉构成自己的世界这点来说,他们与私小说传统一脉相承,他们的创作常以朝鲜战争和日本军需经济为背景,也被称作“相对安定期的作家”、“军需文学”。
代表作家作品有:安冈章太郎的《阴郁的乐趣》(1953)、《坏伙伴》(1953)、《海滨的光景》(1959),吉行淳之介的《骤雨》(1954)、《砂上的植物群》(1963)等,其中很多获得芥川奖。阿川弘之参加过侵华部队,小说《春城》(1952)以这段生活为背景,既有对侵略部队内部黑暗的揭露,也有对侵华战争罪恶性质的辩解。
从1955年起,日本社会进人安定时期,经济走向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不少青年耽于享乐,丧失理想。石原慎太郎的小说《太阳的季节》(1955)轰动一时。作品以当时的不良男女为主人公,他们无目标,乱发火,不知反抗什么才好。作品以“性”为中心问题,试图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确定某种新的道德观念。作品于1956年获得芥川奖,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这一时期,老作家志贺直线、正宗白鸟、永并行风、谷崎润一郎、武者小路实笃、川端出成、中野重治、佐多稻子等仍在继续创作。并上靖的创作被有些评论家称为“中间小说”,即所谓处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一种文学作品。他的创作题材很广,取材于现代的《斗牛》(1949)、《猎枪)(1949)、《冰壁》(1957)、《化石》(1967)等描写了当代生活的风貌;历史题材的《天平之甍》(1957)、《楼兰》(1958)、《敦煌》(1958)等大都与中国有关,通过对历史的描写,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
新文学展开期的文学(196——目前)。自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进人“高度成长期”。高度现代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从内在生活根底看,“性”价值发生变化,人们追求所谓“性”解放,传统的“家庭”意识变质解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冷漠和不安特征;另外,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在消失,个人在日常生活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是“第三新人”作家们继续活跃的社会基础。他们写小世界,写日常生活,迅速描写时代变化所引起的种种现象,如安冈章太郎的《花祭》(1962),描写少年时代的生活和**的觉醒;吉行淳之介的《阴暗的节日》(1961),描写已婚的小说家和女演员的恋爱的情事。
同时,也不乏对时代、社会作总体观察与描写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有吉佐和子的《恍惚的人)(1972)、综合污染》(1975),山崎车子的《白色巨》(1965)和《浮华世家》(1973)。
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周刊杂志的全盛,这时期大众文学繁荣,推理小说作家松本清张、水上勉、森村诚一等都拥有广大的读者。
60年代末期,一批被称为“内向世代”的作家登场。他们的普遍特征是:对现实社会缺乏积极的关心,依赖现在表面的和平与繁荣,埋头于追求自身和日常生活的不安定因素,时常陷人轻薄的虚无主义;在日常场景中导入某种“非现实”的东西;描写都市生活,这种生活是从传统的“家庭”、“血缘”、“故乡”分离出来的,于是就变成写无意义的人,在无意义的场所,过无意义的生活,即写砂粒一般的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高度现代化经济发展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的困惑。
当代印度文学。l947年,印、巴分治,印度获得独立,印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发展时期。
当代印度文学思潮繁多,派别林立,各民族文学均有发展,多方面地反映7印度的社会现实,较广泛地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不少作家以印巴分治、宗教纠纷、城乡生活为题材,成就显著。杰南德尔·古马尔是当代印地语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继普列姆昌德后的第二位重要小说家”。他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擅长心理刻画,堪称印地语心理小说的创始人。1953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苏克达》、《旋转》。耶谢巴尔是全印进步作家协会的代表作家,曾因积极参加反英斗争而两次被捕入狱,长篇小说(不真实的故事》(ig60)为其代表作。小说分成上下两卷,上卷为《故土和国家》,下卷为《国家的前途》,作品生动反映了印巴分治给印度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因此而被称为“印地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60年代,印地语文坛出现了“区域派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描写乡村或城镇的风土人情;展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物关系等综合性、立体性画面;不注重刻画人物和铺叙情节,常常把方言、土语作为文学语言而广泛使用,具有过分浓厚的乡土气息。雷努的长篇小说《肮脏的区域》(1954)就属于这类作品。小说不是描写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择取异乡生活的各个侧面,给人以立体感,进而反映出一种“全貌”,这“全貌”便是小说中的“形象”,具有艺术独创性。
乌尔都语小说家克里山·钱达尔在当代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生写有30多部长篇小说,30余部电影剧本,400多篇短篇小说,在印度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称号。长篇自传体小说《失败》(1944)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描写莫汉辛哈。金德拉和夏姆、文蒂两对青年男女悲惨的爱情故事,愤怒地控诉了印度的封建族权、宗教门第观念和种姓制度,揭露了社会丑恶势力对自由、人性、人情和人权的摧残,同时也指出了知识分子在追求新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软弱性。50年代末,中篇小说《一个姑娘和千百个追求者》出版。作品描写了一个令人心颤的悲惨故事。吉卜赛女郎娜吉长得如花似玉,为众多男子所倾倒,更令权贵富商垂涎三尺。为了捍卫自身的尊严、人格与爱情,娜吉勇于向社会挑战。在一个姑娘和千百个追求者之问,形成了美与丑、善与恶、贞与淫、灵与肉、诚与伪、弱与强的鲜明对比与较量。然而这是一个金钱支配一切的社会,美貌虽可征服金钱,却难以长存。一场意外的天花,毁去了娜吉美丽的容颜,她便随之而丧失了一切,终于被万恶的社会吞噬。钱达尔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泰米尔语作家阿基兰迄今已创作了40余部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画中女》(1968)获1975年度全印涅那比达文学大奖。其它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万卡之子》(1961)、《丹凤眼)(1965)、向何处去》(1973)等,阿基兰还曾获得印度文学院奖和印度讲座奖。阿基兰自称是甘地主义者,不满印度社会的不合理现实,作品多带批判锋芒,反映印度社会现实。有不少作品已被译成印度其它民族语言和英、俄、德、捷、波兰等语言。
黑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非洲地区,包括东非、西非、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大陆及诸岛。因这一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黑色人种,故而一般将其称之为黑非洲。15世纪以前,这里曾是一块不大为外部世界所了解的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大陆。大约从15世纪末起,西方国家开始对黑非洲海岸进行掠夺。后逐步深入到内地,到19世纪末,欧洲殖民主义者几乎全部占领了黑非洲地区。殖民主义的野蛮掠夺和残酷统治,给黑非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严重破坏了黑非洲原来的经济形态,阻碍了黑非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正常发展。殖民主义者占领和统治黑非洲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勤劳勇敢富于智慧的黑非洲人民反抗和斗争的过程。,黑非洲人民的反抗和斗争,起初是部落酋长发动的旧式暴动,后来变成了优秀分子领导的有组织的现代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斗争规模不断扩大,反抗精神日益增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SO年代末和60年代逐渐达到**,并且相继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到90年代彻底摆脱了殖民统治。
黑非洲有着较为古老而丰富的口头文学传统。口头文学丰富多采。一种类繁多,有谚语、格言、寓言、诗歌和各种叙事故事等。、20世纪初叶。教会和黑非洲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口头文学作过不少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些神话故事集和传说故事集,如塞内加尔的《阿马杜_‘库姆巴的故事》、象牙海岸的《非洲的传说》。喀麦隆的《在美丽的星空下》、乍得的《在乍得的星空下》、加蓬的《加蓬故事集》、尼伯尔的《尼日尔的故事和传说》等。1960年;由几内亚历史学家、文学家吉布里尔·塔姆希尔。尼亚奈整理出版的《松迪亚塔》,无疑是黑非洲口头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松迪亚塔》是整理者根据几内亚西基里地区杰里巴。科罗村的“格里奥”杰里·马莫杜·库雅泰的口头演唱记录整理而成的。“格里奥”是黑非洲专门从事口头文学演唱、传播和保存工作的人。他们以此为业,家族世袭。“格里奥”虽是行吟艺人,但据传曾在国王或酋长的宫庭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博古通今,熟谙王国或部落的家族谱系、历代国王或部落祖先的不朽业绩,精通固有的律法和传统的习俗礼仪,充当史官和国王或酋长的顾问及传话人。国王或酋长每有重大决策,如征战、继嗣等,都要征询“格里奥”的意见。“格里奥”在收集、保存、传播黑非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口头文学作品正是依靠他们才得以流传后世。
《松迪亚塔》这部既具有神话色彩又具有文献价值的长篇英雄史诗,共18章,歌颂了13世纪西非马里帝国的“国父”松迪亚塔一生的业绩。传说松迪亚塔是古代曼了国凯塔王朝的继承人,非王后所生。因先知有言他将为王,遂遭王后迫害,经历了疾病和贫寒等苦难。国王去世后,太后篡权,松迪亚塔与其母被迫流亡国外。其后王国遭外敌侵犯,太后和新国王不敢抵抗,弃国而逃。年轻的松迪亚塔联合一些国家和部落举兵进击,经过几次大的战役,终于消灭了敌人,收复了国土,开创了延续二百余年的马里帝国。这部史诗塑造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民族英雄松迪亚塔的形象,描述了黑非洲人民光荣的历史传统,反映了13世纪上半叶西非的社会政治生活和风土人情。史诗的人物形象鲜明,结构完整,文笔活泼,语言隽永,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史诗中史实与神话相交织,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黑非洲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艺术才华。
黑非洲大多数国家或民族的书面文学产生较晚,一般是在19世纪以后。至今发现的东非斯瓦希里语第一批书面文学的手稿,其创作时间大概是18世纪30年代。黑非洲书面文学的全面繁荣开始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达到**。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世界文学增添了光彩,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与重视。1986年、1991年,瑞典科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与尼日利亚黑人作家沃尔·索因卡和南非白人女作家纳了·戈迪默就是显明例证。诚如沃尔·索因卡在获奖后接见法国《晨报》记者时所说:“这不是对我个人的奖赏,而是对非洲大陆集体的嘉奖,是对非洲文化和传统的承认。”
黑非洲文学的跳跃性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其中,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促进文学飞跃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民族的觉醒,不仅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