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当代文学(2/2)
《《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作者:《世界文学历程》张良村_等编 2017-01-24 00:35
动了黑非洲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深人发展,而且在文学领域掀起了维护黑非洲民族文化的运动。1934年,塞内加尔的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和马提尼克的艾梅·塞译尔以及圭亚那的莱昂·达马,在巴黎创办了《黑人大学生》杂志,提倡“黑人性”文艺,发起了一个旨在恢复黑人价值的文化运动。桑戈尔认为,黑非洲的文化遗产具有崇高价值,它包含着黑人心灵的精华,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感**彩和精巧的艺术性。“黑人性”作家主张从黑非洲传统生活的源泉中汲取灵感和创作主题。展示黑人的光荣历史和精神力量。此外,黑非洲文学的飞速发展亦与黑非洲作家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取外国文学的营养不无关系。
黑非洲文学的语言比较复杂,既有用非洲民族语言创作的作家,也有用欧洲语言写作的作家。诚然,最先使黑非洲文学走向世界的是用欧洲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作品,但不能就此断言黑非洲文学中用欧洲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成就就一定大于用非洲民族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因为大量的用非洲民族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还未被翻译成世界常用的语言文字,尚未被世界所认识和了解。不论是用何种语言文字写成,黑非洲文学所表现的都是黑非洲文化,所反映的都是黑非洲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借助于文学,使人们对黑非洲有了更多的了解,确如尼日利亚著名黑人作家钦努阿·阿契贝所说:“非洲人民并不是从欧洲人那里第一次听说有‘文化’这种东西的,非洲的社会并不是没有思想的,它经常具有一种深奥的、价值丰富而又优美的哲学。”
在黑非洲的现当代文学中,各种文学体裁都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以诗歌、小说和戏剧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诗歌是黑非洲现代文学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并得到普遍繁荣的文学形式。数量众多的诗歌作品,歌颂了黑非洲的民族传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罪行,反映了非洲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气概和必胜信念,发出了民族觉醒的呐喊声。小说在黑非洲的现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黑非洲的历史和现实,描述了殖民主义入侵后非洲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抨击了殖民统治给黑非洲人民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灾难,也展示了独立后非洲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的矛盾和冲突。戏剧的真正繁荣开始于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独立之后,现已成为黑非洲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非洲的现代戏剧与传统的民间滑稽剧、闹剧、哑剧、歌剧、配有音乐和歌唱的舞蹈等有渊源关系,不少作品也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戏剧的一些表现手法。戏剧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不但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某些作品还赢得了国际声誉。
黑非洲文学的飞跃发展和全面繁荣,是众多的黑非洲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文学领域人才辈出,群星争辉,仅《20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载入的黑非洲作家就将近40位,他们都是20世纪的重要作家,获得了国际承认。在这众多的黑非洲作家中,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桑贝内·乌斯曼、费丁南·奥结诺、钦努阿·阿契贝、沃尔·索因卡和纳丁·戈迪默等人当属重要代表。
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190——)是塞内加尔的诗人、文艺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生于达喀尔南部着亚尔镇一商人家庭。1928年高中毕业后前往法国留学深造。1934年在巴黎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一方面担任中学教师,一方面从事文艺活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第二年被德军俘虏。1944年获释后回到巴黎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参加民族独立运动。1945年被选为塞内加尔立宪会议议员,1960年又被选为塞内加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此后一直担任这一职务,直至1980年退休。
桑戈尔被誉为非洲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用法语写作,是“黑人性”文艺的主要倡导者。他的诗歌创作便是这种文学主张的具体体现。其第一部诗集《阴影之歌》,1945年在巴黎出版。其中大部分作品写于30年代末。这部诗集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艺术才华,因而一出版便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如在《黑色的妇女》一诗中,诗人将黑非洲大地和黑非洲妇女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形象;作者对黑非洲妇女的热爱,其实也就是对黑非洲大地的热爱,对祖国塞内加尔的热爱。第二部诗剿黑色的祭品》发表于1948年,其中收录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写的作品。这部诗集中的不少作品谴责了法西斯主义,控诉了侵略战争给非洲士兵带来的灾难,揭露了西方文明将非洲士兵作为祭品的罪恶,表达了对殖民主义的强烈不满。同年还编辑出版了《黑人和马尔加什法语新诗选》,让一保罗·萨特为此书写了序。这部诗集在现代非洲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埃塞俄比亚诗集》(1956)和《夜歌集y(1961)也是桑戈尔的著名诗集。前一部诗集以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为题材,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感情,表达了诗人的自信。后一部诗集中收录有诗人发表过的一些爱情诗,诗风大有变化,以描绘塞内加尔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主调,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其他诗集还有《热带雨季的信札》(1972)和《主要哀歌3(1979)等。除诗之外,桑戈尔还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有关文学、文化和政治的作品。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内容丰富,情感炽热,充满爱国主义精神。
桑贝内·乌斯曼(1923——)是塞内加尔著名的小说家,出生于济金朔尔一个沃洛夫族渔民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只读过三年书。15岁时应征参加法**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自由法国部队”的一名汽车司机,参加过在意大利和德国境内的战役。1945年复员后回到塞内加尔,参加过达喀尔——尼日尔铁路大罢工。几年后去巴黎雷诺汽车厂当技工,后又到乌赛作码头工人,并成为码头招待所运工会的领导人。贫困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使他认识到自己和同胞的被奴役的地位,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创作**。195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黑人码头工》,开始显露头角。以后又相继发表了《祖国,我可爱的人民》(i957)、《神的儿女》(195——1959)等长篇小说以及一些中、短篇作品,如《公民投票》(1964)、《汇票》(1965)和《哈拉》(1973)等。其作品以法语写成。
《黑人码头工》是作者以自己当码头工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写成的带有自传性的小说。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狄阿乌·法尔被诬陷、被出卖的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不合理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愤怒和对殖民当局的投诉。《祖国,我可爱的人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觉悟的非洲青年知识分子乌马尔·法伊的典型。乌马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征入伍,战后带着自己的白人妻子回到故乡。开始时不被人们所理解,后来他为了保护同胞的利益,计划建立一个合作农场,自产自销农产品。这种反抗性的活动遭到殖民当局的仇视,最后殖民者竟下手谋害了他。这部小说反映了非洲人民的屈辱和痛苦的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和广大群众的觉醒,预示着大规模的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即将兴起。《神的儿女》被认为是乌斯曼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反映的是铁路工人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待遇所进行的一次罢工斗争。这场罢工是在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背景下展开的。作品以深厚的情感,细致地展现了广大工人在工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取得罢工胜利的过程,并成功地塑造了杰出的工人领袖巴格尤戈的形象。这部作品的问世,显示了作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日臻成熟。
乌斯曼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还被誉为“非洲电影之父”,编导过好几部故事片。1963年,他编导的影片《四轮马车夫》在法国图尔电影节上获最佳作品奖,标志着黑非洲电影开始步入世界影坛。他根据自己的小说《汇票》改编的影片,在196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特别奖。桑贝内·乌斯曼的艺术创作不仅为塞内加尔,亦为黑非洲赢得了国际声誉。
费丁南·奥约诺(192——)是喀麦隆小说家,出生在埃博娄瓦附近的思古勒马孔。曾就读于埃博娄瓦公立中学,1950年到法国普罗凡公立中学进修,并入巴黎大学研究法律和政治经济学。在去法国之前曾给传教士做过家僮。
奥约诺的主要创作是三部长篇小说,即《家憧的一生》(1956)、《老黑人和奖章》(1956)和《欧洲的道路》(1960)。这三部小说的主题都是表现黑人对殖民者的曲折认识过程,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家僮的一生》采用日记体,记述在白人司令官家当家僮的青年童迪的悲惨遭遇。起初,他崇拜主人,并以主人身分高贵为荣,甚至认为国王的狗乃是狗中之王;后来,通过主人对他的残暴虐待,主妇对他的无耻诬陷,他彻底认识了这帮殖民者的肮脏灵魂。不幸的是,他的觉悟已为时过晚,一场不白之冤终于断送了他的生命。这部小说的创作与作者曾当过家僮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老黑人和奖章》是奥约诺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所表现的是受殖民主义蒙蔽最深的老一代农民的觉醒过程。主人公麦卡一生饱受殖民主义的折磨,可是两个儿子被征入伍死于战争,他不怨恨;天主教会骗走他视为至宝的土地,他没有牢骚;殖民当局授予他一枚荣誉奖章,他便感激涕零,忘乎所以。然而,就在他得到奖章的当晚,由于不辨方向误人白人住宅区而竟然被捕入狱,并且受尽凌辱和鞭打。这个严酷的事实深刻地教育了麦卡本人,也教育了他的同胞。《欧洲的道路》描写一个深受殖民主义蒙蔽和腐蚀的土著青年试图得到殖民当局批准去欧洲留学而遭遇的种种难题与挫折。主人公阿凯·巴纳巴斯一心要去法国,认为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他的个性和才能,幻想通过“欧洲的道路”,使自己高出黑人之上,和白人平起平坐。不用怀疑,其结局只能是幻想的破灭。
奥约诺把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当作自己的使命,试图用一种既幽默又哀惋的故事唤醒读者,使他们了解黑非洲人民在独立前夕所忍受的压迫,从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来激起民族的觉醒意识。奥约诺的作品笔法细腻,情节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钦努阿·阿契贝(193——),尼日利亚著名作家,出生于东尼日利亚奥基迪的一个伊博族的家庭。1953年毕业于伊巴丹大学,最初从事尼日利亚对外广播工作,一直到1966年。后来回到家乡,在1967——1970年尼日利亚——比夫拉冲突期间,他为比夫拉政府工作。1972年后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或作研究员。自1962年起开始主编《非洲作家丛书》。1971年创刊、主编尼日利亚《奥基凯》杂志。他用英语写作,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影响,曾在国内外获得过多种文学奖,并曾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名单。阿契贝为尼日利亚文学乃至黑非洲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阿契口的主要作品有以尼日利亚伊博族人民独立前后的生活为题材的、被称为“尼日利亚四部曲”的长篇小说《瓦解》(1958)、《动荡》(1960)、《神箭》(1964)和《人民公仆》(1966)。《瓦解》描写了本世纪初第一批殖民主义的欧洲传教士和行政官员进入非洲大陆内部,使传统的伊博社会——乌姆奥菲亚村的生活发生了激烈的变化。殖民主义者采用宗教诱惑和**两种手段,终于使传统的伊博氏族社会分崩离析,趋于瓦解。作品通过主人公奥贡喀沃一生的荣辱浮沉的变化,表现了早期殖民地人民的命运和斗争。主人公的自杀,象征着旧的秩序已成为过去。《动荡》的社会背景转向了现代城市,描写了一个颇有抱负的青年,在国外接受了高等教育,带着改变尼日利亚现状的雄心返回家园,到头来屈服于金钱的诱惑,终于成为贿赂的俘虏;又因为他爱上了一个族人不能接受的青年女子,导致众叛亲离;最终被送交法庭审判而身败名裂,成了非洲内部两种文化冲突的牺牲品。《神箭》描写了英国殖民者在尼日利亚站稳脚跟之后的伊博氏族社会生活,讲述了伊博族一个老祭司的故事。他试图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应付变化不定的时代。他送儿子去教会学校读书以求得同新宗教的妥协,在土地争端中反对自己的人民以证明同英国行政当局的合作。结果损坏了他在村社的权威,百姓逐渐离他而去。作品反映了尼日利亚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和氏族上层的日益背离氏族成员的利益,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人民公仆》是一部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的杰出小说,形象地反映了尼日利亚独立之后的各种社会矛盾,揭露了社会政治的**现象,辛辣地嘲讽了自称为“人民公仆”的政客官僚的贪污腐化,营私舞弊,表明了作者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日益深刻。现代非洲社会的混乱状况就是由这样的政客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衍生出来的。非洲文化同外来文化的撞击,造成道德观念混乱。这个无耻政客正是这种道德观念混乱的产物。作品中描写的世界到处充满了混乱。
除“四部曲”外,阿契贝还发表过诗集《当心啊,心灵的兄弟及其他》(1971)和《比夫拉的圣诞节及其他》(1973),短篇小说集《祭祖的蛋及其他》订962)和《战火中的姑娘及其他)(1971),)L童故事《契克过河)(1966)、《晰蜴为什么有了爪子》(1972)等。还有论文集《还是在创造日的早晨:论文荟萃》(1975)。近年又有新作问世。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了3O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影响。
沃尔·索因卡(193——),尼日利亚的著名剧作家、诗人和小说家,用英语写作。1934年7月13日出生在尼日利亚西部阿贝奥库塔的一个约鲁巴族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在本地念书,18岁时前往伊巴丹学习。1954年到英国利兹大学深造,1957年毕业后曾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工作过。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后回国,曾担任过伊巴丹大学戏剧学校校长,并在拉各斯大学和伊费大学任过学术职务,还在英国剑桥大学、舍费尔德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做过访问教授。在尼日利亚——比夫拉战争期间曾被作为政治犯拘禁22个月。近年在伊费大学任比较文学教授。索因卡是非洲最多才多艺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他将西方戏剧艺术和非洲传统的音乐、舞蹈、哑剧等结合起来,为西非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剧作在非洲各国和英美等国都享有盛名。198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在“授奖词”中这样评价他:“索因卡是英语剧作家中最富有诗意的作家之一”,他“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意般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认为他的作品“具有讽刺、诙谐、悲剧和神秘色彩,他以精练的笔触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鼓舞人民的斗志,为非洲人民指出方向”。他因此成了第一位获得此项荣誉的非洲作家。
索因卡的戏剧创作成绩卓著,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着意表现急剧变化的非洲大陆上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反思非洲文化和欧洲文化各自的价值,并且试图调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喜剧《狮子与钻石》中传统战胜了现代新风:一个容貌美丽而头脑简单的农村少女抛弃了在西方受过教育的青年教师,而爱上了老奸巨滑的部落酋长。在《杰罗兄弟的考验》和续篇《杰罗的变形》中,狡诈和机智得到了奖赏。作品出色地塑造了一个善于察言观色、花言巧语的江湖骗子的形象。在为尼日利亚独立而演出的《森林的舞蹈》以及《孔其的收获》中,其讽刺性更为犀利,而且后者还抨击了殖民地后的非洲的**政治和妄自尊大。《疯子与专家》则以非常严竣时代的无人性与掠夺性为题。这类作品具有黑色幽默的特点。他的另一些剧作则具有严肃的哲理剧色彩。《良种》和《沼泽地的居民》考察了混乱世界中传统的完整性和社会责任的实质。在神秘诡奇的《路》中探讨了死在似乎无意义只是昙花一现的生存中的意义,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死与国王的马夫》探讨了自我牺牲与忠于由来已久的忠诚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放到文化转换前面加以考察。他还改编过一些欧洲剧本,使之适用于非洲舞台。因其在戏剧方面的突出贡献,索因卡于1985年当选为国际戏剧学会主席。
索因卡的诗歌作品,题材范围也比较广阔,体现了他多次强调的他最感兴趣和关注的就是“尼日利亚和全世界的人的命运”的创作指导思想。在1967年出版的诗集《伊丹纳及其他》中,表明他已掌握了多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其中有些作品是受导致尼日利亚内战事变的刺激而创作的;忧郁、沮丧和感伤的情调同喜剧式的斥责、辛辣的讽刺及对死亡的亲切的抒情式反思相对照。《狱中纪诗》是他在被拘禁期间出版的小册子,反映了他对失去自由的种种思考。《阿比比曼大神》则是为庆祝莫桑比克对白人统治的罗得西亚宜战而写的颂辞。
索因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解释者》发表于1965年。这部作品描写了拉各斯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徘徊不定的心境,同时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品的结构复杂多变,语言耐人寻味,人物形象富于象征性。它所表现出的作者娴熟的叙述技巧,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被认为是由非洲作家所写的最复杂的叙述体作品,人们经常将其与乔伊斯和福克纳的作品相比较。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不平常的季节》发表于1973年,描写一个刚独立的非洲国家在敌对势力的包围下求生存、争自由的斗争,反映了他在狱中形成的许多社会观点和理想。
索因卡迄今为止已发表了20多部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现代非洲人生活变化的复杂情景,其影响已超出了非洲的范围。他对非洲文化和欧洲文化的融会贯通,对各种文学题材、体裁的大胆尝试,对当代非洲社会的敏锐观察,对民族统一进步事业的挚着追求,使他成为了当今黑非洲大陆的第一流作家。
纳了·戈迪默(192——),南非著名的白人女作家,用英语写作。戈迪默于1923年11月20日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斯普林斯村。她出生在南非,生活在南非,先在特兰士瓦受教育,后到约翰内斯堡的威特瓦特斯兰德大学就读。戈迪默从小喜欢文学,9岁开始写小故事,15岁时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26岁时在美国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集《毒蛇温柔的声音》,从而一举成名。30岁时被誉为南非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50年代以来,她先后发表了10部长篇小说和200多篇短篇小说。戈迪默的作品以种族隔离下的南非社会为背景,全面真实地描绘了南非的政治格局和动荡的社会以及南非人民觉醒后的抗议运动。她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通过其作品揭露南非种族隔离的不公正行为,表达了南非人民要求自由、幸福与和平的愿望。因此她被许多南非黑人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妈妈”。她因触犯了南非执政的白人少数派的利益,其作品屡遭查禁。1991年戈迪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在“授奖词”中对她的评价是“在一个对书籍和作家进行审查和迫害的警察国家,戈迪默在文学界争取言论自由方面长期的先驱作用,使她成为南非文坛的耆宿”,她以“壮丽的史诗般的作品,极大地造福了人类”。
戈迪默的主要长篇小说有《说谎的日子》(1953)、《陌生人的世界)(1958)、《爱的时节)(1963)、已故的资产阶级世界》(1966)、《尊贵的客人》(1970)、K自然资源保护论者》(1974)、《伯格的女儿》(1979)、《朱利一家》(1981)、大自然的运动》(1987)和《无人作伴3(1994)等。其中《陌生人的世界》是她50年代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以一个英国人的眼光来观察南非社会的情况。通过了解他发现约翰内斯堡郊区的白人“世界”富有、奢侈而且自私,并与外部隔绝;黑人“棚户区”贫穷、简陋,人们的生活艰难、困苦。这“黑”、“白”两个居住区是互不了解的“陌生世界”。他既要保持和中产阶级白人的友谊,又要维持同“黑人居住区”的黑人相识者的友谊,这是办不到的。由于小说强烈的揭露性和巨大的真实性,很快便被南非当局禁止发行。《已故的资产阶级世界》是作者60年代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生动地描写了南非种族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年轻的离了婚的白人女子,一天早上她收到了一份电报,通知她的前夫麦克斯已投水自尽。麦克斯是个聪明、正直、敏锐又带点神经质的人,他希望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现实却令他进退维谷,心中充满了矛盾。他背弃了自己所受的白人教育,不愿在伪善和谎言中去拓展自己的事业,又没有勇气成为被压迫者——黑人和苦役犯中的一员。因此在受到警察审讯时,他被迫出卖了自己的白人和黑人同志,完全失去了自尊,最终只有自杀一条路。《大自然的运动》是戈迪默80年代后期的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以一位出生在南非,但从小离开了南非,在非洲和欧美许多国家生活过的白人女性为主人公,通过她的生活经历,描绘了新南非的发展模式。这位白人女性经过多年在国外生活的观察体验,意识到了自己的归宿应是生养她的南非。她成了一位黑人将军的夫人,其夫后被推选为国家元首,并担任非洲统一组织的主席。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他们一起回到了南非,参加了宣布南非新秩序建立的庆典仪式。她丈夫主持、管理的国家生产资料国有化上地重新分配,人民生活富足。这部作品表明了作者对南非未来和前途的关注与思考。。
戈迪默这位南非的白人女作家,作为一位为自由而奋斗的坚强战士,她的创作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批判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其作品为黑非洲大陆文学增添了光彩。
纵观黑非洲文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成功的文学,有希望的文学。它形象地展示了黑非洲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黑非洲人民的心声和愿望。彻底摆脱了殖民统治的黑非洲人民尽管还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着历史的新篇章,黑非洲文学也必将为世界文学宝库奉献出更加丰富多采的艺术珍品。
黑非洲文学的语言比较复杂,既有用非洲民族语言创作的作家,也有用欧洲语言写作的作家。诚然,最先使黑非洲文学走向世界的是用欧洲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作品,但不能就此断言黑非洲文学中用欧洲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成就就一定大于用非洲民族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因为大量的用非洲民族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还未被翻译成世界常用的语言文字,尚未被世界所认识和了解。不论是用何种语言文字写成,黑非洲文学所表现的都是黑非洲文化,所反映的都是黑非洲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借助于文学,使人们对黑非洲有了更多的了解,确如尼日利亚著名黑人作家钦努阿·阿契贝所说:“非洲人民并不是从欧洲人那里第一次听说有‘文化’这种东西的,非洲的社会并不是没有思想的,它经常具有一种深奥的、价值丰富而又优美的哲学。”
在黑非洲的现当代文学中,各种文学体裁都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以诗歌、小说和戏剧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诗歌是黑非洲现代文学中兴起最早、发展最快、并得到普遍繁荣的文学形式。数量众多的诗歌作品,歌颂了黑非洲的民族传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罪行,反映了非洲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气概和必胜信念,发出了民族觉醒的呐喊声。小说在黑非洲的现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黑非洲的历史和现实,描述了殖民主义入侵后非洲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抨击了殖民统治给黑非洲人民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灾难,也展示了独立后非洲社会出现的各种新的矛盾和冲突。戏剧的真正繁荣开始于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独立之后,现已成为黑非洲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非洲的现代戏剧与传统的民间滑稽剧、闹剧、哑剧、歌剧、配有音乐和歌唱的舞蹈等有渊源关系,不少作品也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戏剧的一些表现手法。戏剧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不但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某些作品还赢得了国际声誉。
黑非洲文学的飞跃发展和全面繁荣,是众多的黑非洲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文学领域人才辈出,群星争辉,仅《20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载入的黑非洲作家就将近40位,他们都是20世纪的重要作家,获得了国际承认。在这众多的黑非洲作家中,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桑贝内·乌斯曼、费丁南·奥结诺、钦努阿·阿契贝、沃尔·索因卡和纳丁·戈迪默等人当属重要代表。
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190——)是塞内加尔的诗人、文艺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生于达喀尔南部着亚尔镇一商人家庭。1928年高中毕业后前往法国留学深造。1934年在巴黎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一方面担任中学教师,一方面从事文艺活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应征入伍,第二年被德军俘虏。1944年获释后回到巴黎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参加民族独立运动。1945年被选为塞内加尔立宪会议议员,1960年又被选为塞内加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此后一直担任这一职务,直至1980年退休。
桑戈尔被誉为非洲现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用法语写作,是“黑人性”文艺的主要倡导者。他的诗歌创作便是这种文学主张的具体体现。其第一部诗集《阴影之歌》,1945年在巴黎出版。其中大部分作品写于30年代末。这部诗集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艺术才华,因而一出版便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如在《黑色的妇女》一诗中,诗人将黑非洲大地和黑非洲妇女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形象;作者对黑非洲妇女的热爱,其实也就是对黑非洲大地的热爱,对祖国塞内加尔的热爱。第二部诗剿黑色的祭品》发表于1948年,其中收录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写的作品。这部诗集中的不少作品谴责了法西斯主义,控诉了侵略战争给非洲士兵带来的灾难,揭露了西方文明将非洲士兵作为祭品的罪恶,表达了对殖民主义的强烈不满。同年还编辑出版了《黑人和马尔加什法语新诗选》,让一保罗·萨特为此书写了序。这部诗集在现代非洲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埃塞俄比亚诗集》(1956)和《夜歌集y(1961)也是桑戈尔的著名诗集。前一部诗集以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为题材,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感情,表达了诗人的自信。后一部诗集中收录有诗人发表过的一些爱情诗,诗风大有变化,以描绘塞内加尔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主调,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其他诗集还有《热带雨季的信札》(1972)和《主要哀歌3(1979)等。除诗之外,桑戈尔还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有关文学、文化和政治的作品。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内容丰富,情感炽热,充满爱国主义精神。
桑贝内·乌斯曼(1923——)是塞内加尔著名的小说家,出生于济金朔尔一个沃洛夫族渔民家庭,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只读过三年书。15岁时应征参加法**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自由法国部队”的一名汽车司机,参加过在意大利和德国境内的战役。1945年复员后回到塞内加尔,参加过达喀尔——尼日尔铁路大罢工。几年后去巴黎雷诺汽车厂当技工,后又到乌赛作码头工人,并成为码头招待所运工会的领导人。贫困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使他认识到自己和同胞的被奴役的地位,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创作**。195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黑人码头工》,开始显露头角。以后又相继发表了《祖国,我可爱的人民》(i957)、《神的儿女》(195——1959)等长篇小说以及一些中、短篇作品,如《公民投票》(1964)、《汇票》(1965)和《哈拉》(1973)等。其作品以法语写成。
《黑人码头工》是作者以自己当码头工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写成的带有自传性的小说。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狄阿乌·法尔被诬陷、被出卖的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不合理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愤怒和对殖民当局的投诉。《祖国,我可爱的人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觉悟的非洲青年知识分子乌马尔·法伊的典型。乌马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征入伍,战后带着自己的白人妻子回到故乡。开始时不被人们所理解,后来他为了保护同胞的利益,计划建立一个合作农场,自产自销农产品。这种反抗性的活动遭到殖民当局的仇视,最后殖民者竟下手谋害了他。这部小说反映了非洲人民的屈辱和痛苦的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和广大群众的觉醒,预示着大规模的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即将兴起。《神的儿女》被认为是乌斯曼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反映的是铁路工人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待遇所进行的一次罢工斗争。这场罢工是在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背景下展开的。作品以深厚的情感,细致地展现了广大工人在工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取得罢工胜利的过程,并成功地塑造了杰出的工人领袖巴格尤戈的形象。这部作品的问世,显示了作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日臻成熟。
乌斯曼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还被誉为“非洲电影之父”,编导过好几部故事片。1963年,他编导的影片《四轮马车夫》在法国图尔电影节上获最佳作品奖,标志着黑非洲电影开始步入世界影坛。他根据自己的小说《汇票》改编的影片,在196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特别奖。桑贝内·乌斯曼的艺术创作不仅为塞内加尔,亦为黑非洲赢得了国际声誉。
费丁南·奥约诺(192——)是喀麦隆小说家,出生在埃博娄瓦附近的思古勒马孔。曾就读于埃博娄瓦公立中学,1950年到法国普罗凡公立中学进修,并入巴黎大学研究法律和政治经济学。在去法国之前曾给传教士做过家僮。
奥约诺的主要创作是三部长篇小说,即《家憧的一生》(1956)、《老黑人和奖章》(1956)和《欧洲的道路》(1960)。这三部小说的主题都是表现黑人对殖民者的曲折认识过程,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家僮的一生》采用日记体,记述在白人司令官家当家僮的青年童迪的悲惨遭遇。起初,他崇拜主人,并以主人身分高贵为荣,甚至认为国王的狗乃是狗中之王;后来,通过主人对他的残暴虐待,主妇对他的无耻诬陷,他彻底认识了这帮殖民者的肮脏灵魂。不幸的是,他的觉悟已为时过晚,一场不白之冤终于断送了他的生命。这部小说的创作与作者曾当过家僮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老黑人和奖章》是奥约诺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所表现的是受殖民主义蒙蔽最深的老一代农民的觉醒过程。主人公麦卡一生饱受殖民主义的折磨,可是两个儿子被征入伍死于战争,他不怨恨;天主教会骗走他视为至宝的土地,他没有牢骚;殖民当局授予他一枚荣誉奖章,他便感激涕零,忘乎所以。然而,就在他得到奖章的当晚,由于不辨方向误人白人住宅区而竟然被捕入狱,并且受尽凌辱和鞭打。这个严酷的事实深刻地教育了麦卡本人,也教育了他的同胞。《欧洲的道路》描写一个深受殖民主义蒙蔽和腐蚀的土著青年试图得到殖民当局批准去欧洲留学而遭遇的种种难题与挫折。主人公阿凯·巴纳巴斯一心要去法国,认为只有在那里才能发挥他的个性和才能,幻想通过“欧洲的道路”,使自己高出黑人之上,和白人平起平坐。不用怀疑,其结局只能是幻想的破灭。
奥约诺把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当作自己的使命,试图用一种既幽默又哀惋的故事唤醒读者,使他们了解黑非洲人民在独立前夕所忍受的压迫,从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来激起民族的觉醒意识。奥约诺的作品笔法细腻,情节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钦努阿·阿契贝(193——),尼日利亚著名作家,出生于东尼日利亚奥基迪的一个伊博族的家庭。1953年毕业于伊巴丹大学,最初从事尼日利亚对外广播工作,一直到1966年。后来回到家乡,在1967——1970年尼日利亚——比夫拉冲突期间,他为比夫拉政府工作。1972年后他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或作研究员。自1962年起开始主编《非洲作家丛书》。1971年创刊、主编尼日利亚《奥基凯》杂志。他用英语写作,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影响,曾在国内外获得过多种文学奖,并曾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名单。阿契贝为尼日利亚文学乃至黑非洲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阿契口的主要作品有以尼日利亚伊博族人民独立前后的生活为题材的、被称为“尼日利亚四部曲”的长篇小说《瓦解》(1958)、《动荡》(1960)、《神箭》(1964)和《人民公仆》(1966)。《瓦解》描写了本世纪初第一批殖民主义的欧洲传教士和行政官员进入非洲大陆内部,使传统的伊博社会——乌姆奥菲亚村的生活发生了激烈的变化。殖民主义者采用宗教诱惑和**两种手段,终于使传统的伊博氏族社会分崩离析,趋于瓦解。作品通过主人公奥贡喀沃一生的荣辱浮沉的变化,表现了早期殖民地人民的命运和斗争。主人公的自杀,象征着旧的秩序已成为过去。《动荡》的社会背景转向了现代城市,描写了一个颇有抱负的青年,在国外接受了高等教育,带着改变尼日利亚现状的雄心返回家园,到头来屈服于金钱的诱惑,终于成为贿赂的俘虏;又因为他爱上了一个族人不能接受的青年女子,导致众叛亲离;最终被送交法庭审判而身败名裂,成了非洲内部两种文化冲突的牺牲品。《神箭》描写了英国殖民者在尼日利亚站稳脚跟之后的伊博氏族社会生活,讲述了伊博族一个老祭司的故事。他试图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应付变化不定的时代。他送儿子去教会学校读书以求得同新宗教的妥协,在土地争端中反对自己的人民以证明同英国行政当局的合作。结果损坏了他在村社的权威,百姓逐渐离他而去。作品反映了尼日利亚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和氏族上层的日益背离氏族成员的利益,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人民公仆》是一部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的杰出小说,形象地反映了尼日利亚独立之后的各种社会矛盾,揭露了社会政治的**现象,辛辣地嘲讽了自称为“人民公仆”的政客官僚的贪污腐化,营私舞弊,表明了作者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日益深刻。现代非洲社会的混乱状况就是由这样的政客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衍生出来的。非洲文化同外来文化的撞击,造成道德观念混乱。这个无耻政客正是这种道德观念混乱的产物。作品中描写的世界到处充满了混乱。
除“四部曲”外,阿契贝还发表过诗集《当心啊,心灵的兄弟及其他》(1971)和《比夫拉的圣诞节及其他》(1973),短篇小说集《祭祖的蛋及其他》订962)和《战火中的姑娘及其他)(1971),)L童故事《契克过河)(1966)、《晰蜴为什么有了爪子》(1972)等。还有论文集《还是在创造日的早晨:论文荟萃》(1975)。近年又有新作问世。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了3O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影响。
沃尔·索因卡(193——),尼日利亚的著名剧作家、诗人和小说家,用英语写作。1934年7月13日出生在尼日利亚西部阿贝奥库塔的一个约鲁巴族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在本地念书,18岁时前往伊巴丹学习。1954年到英国利兹大学深造,1957年毕业后曾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工作过。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后回国,曾担任过伊巴丹大学戏剧学校校长,并在拉各斯大学和伊费大学任过学术职务,还在英国剑桥大学、舍费尔德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做过访问教授。在尼日利亚——比夫拉战争期间曾被作为政治犯拘禁22个月。近年在伊费大学任比较文学教授。索因卡是非洲最多才多艺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他将西方戏剧艺术和非洲传统的音乐、舞蹈、哑剧等结合起来,为西非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剧作在非洲各国和英美等国都享有盛名。198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在“授奖词”中这样评价他:“索因卡是英语剧作家中最富有诗意的作家之一”,他“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意般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认为他的作品“具有讽刺、诙谐、悲剧和神秘色彩,他以精练的笔触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鼓舞人民的斗志,为非洲人民指出方向”。他因此成了第一位获得此项荣誉的非洲作家。
索因卡的戏剧创作成绩卓著,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着意表现急剧变化的非洲大陆上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反思非洲文化和欧洲文化各自的价值,并且试图调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喜剧《狮子与钻石》中传统战胜了现代新风:一个容貌美丽而头脑简单的农村少女抛弃了在西方受过教育的青年教师,而爱上了老奸巨滑的部落酋长。在《杰罗兄弟的考验》和续篇《杰罗的变形》中,狡诈和机智得到了奖赏。作品出色地塑造了一个善于察言观色、花言巧语的江湖骗子的形象。在为尼日利亚独立而演出的《森林的舞蹈》以及《孔其的收获》中,其讽刺性更为犀利,而且后者还抨击了殖民地后的非洲的**政治和妄自尊大。《疯子与专家》则以非常严竣时代的无人性与掠夺性为题。这类作品具有黑色幽默的特点。他的另一些剧作则具有严肃的哲理剧色彩。《良种》和《沼泽地的居民》考察了混乱世界中传统的完整性和社会责任的实质。在神秘诡奇的《路》中探讨了死在似乎无意义只是昙花一现的生存中的意义,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死与国王的马夫》探讨了自我牺牲与忠于由来已久的忠诚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放到文化转换前面加以考察。他还改编过一些欧洲剧本,使之适用于非洲舞台。因其在戏剧方面的突出贡献,索因卡于1985年当选为国际戏剧学会主席。
索因卡的诗歌作品,题材范围也比较广阔,体现了他多次强调的他最感兴趣和关注的就是“尼日利亚和全世界的人的命运”的创作指导思想。在1967年出版的诗集《伊丹纳及其他》中,表明他已掌握了多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其中有些作品是受导致尼日利亚内战事变的刺激而创作的;忧郁、沮丧和感伤的情调同喜剧式的斥责、辛辣的讽刺及对死亡的亲切的抒情式反思相对照。《狱中纪诗》是他在被拘禁期间出版的小册子,反映了他对失去自由的种种思考。《阿比比曼大神》则是为庆祝莫桑比克对白人统治的罗得西亚宜战而写的颂辞。
索因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解释者》发表于1965年。这部作品描写了拉各斯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徘徊不定的心境,同时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作品的结构复杂多变,语言耐人寻味,人物形象富于象征性。它所表现出的作者娴熟的叙述技巧,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被认为是由非洲作家所写的最复杂的叙述体作品,人们经常将其与乔伊斯和福克纳的作品相比较。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不平常的季节》发表于1973年,描写一个刚独立的非洲国家在敌对势力的包围下求生存、争自由的斗争,反映了他在狱中形成的许多社会观点和理想。
索因卡迄今为止已发表了20多部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现代非洲人生活变化的复杂情景,其影响已超出了非洲的范围。他对非洲文化和欧洲文化的融会贯通,对各种文学题材、体裁的大胆尝试,对当代非洲社会的敏锐观察,对民族统一进步事业的挚着追求,使他成为了当今黑非洲大陆的第一流作家。
纳了·戈迪默(192——),南非著名的白人女作家,用英语写作。戈迪默于1923年11月20日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斯普林斯村。她出生在南非,生活在南非,先在特兰士瓦受教育,后到约翰内斯堡的威特瓦特斯兰德大学就读。戈迪默从小喜欢文学,9岁开始写小故事,15岁时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26岁时在美国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集《毒蛇温柔的声音》,从而一举成名。30岁时被誉为南非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50年代以来,她先后发表了10部长篇小说和200多篇短篇小说。戈迪默的作品以种族隔离下的南非社会为背景,全面真实地描绘了南非的政治格局和动荡的社会以及南非人民觉醒后的抗议运动。她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通过其作品揭露南非种族隔离的不公正行为,表达了南非人民要求自由、幸福与和平的愿望。因此她被许多南非黑人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妈妈”。她因触犯了南非执政的白人少数派的利益,其作品屡遭查禁。1991年戈迪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在“授奖词”中对她的评价是“在一个对书籍和作家进行审查和迫害的警察国家,戈迪默在文学界争取言论自由方面长期的先驱作用,使她成为南非文坛的耆宿”,她以“壮丽的史诗般的作品,极大地造福了人类”。
戈迪默的主要长篇小说有《说谎的日子》(1953)、《陌生人的世界)(1958)、《爱的时节)(1963)、已故的资产阶级世界》(1966)、《尊贵的客人》(1970)、K自然资源保护论者》(1974)、《伯格的女儿》(1979)、《朱利一家》(1981)、大自然的运动》(1987)和《无人作伴3(1994)等。其中《陌生人的世界》是她50年代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以一个英国人的眼光来观察南非社会的情况。通过了解他发现约翰内斯堡郊区的白人“世界”富有、奢侈而且自私,并与外部隔绝;黑人“棚户区”贫穷、简陋,人们的生活艰难、困苦。这“黑”、“白”两个居住区是互不了解的“陌生世界”。他既要保持和中产阶级白人的友谊,又要维持同“黑人居住区”的黑人相识者的友谊,这是办不到的。由于小说强烈的揭露性和巨大的真实性,很快便被南非当局禁止发行。《已故的资产阶级世界》是作者60年代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生动地描写了南非种族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年轻的离了婚的白人女子,一天早上她收到了一份电报,通知她的前夫麦克斯已投水自尽。麦克斯是个聪明、正直、敏锐又带点神经质的人,他希望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现实却令他进退维谷,心中充满了矛盾。他背弃了自己所受的白人教育,不愿在伪善和谎言中去拓展自己的事业,又没有勇气成为被压迫者——黑人和苦役犯中的一员。因此在受到警察审讯时,他被迫出卖了自己的白人和黑人同志,完全失去了自尊,最终只有自杀一条路。《大自然的运动》是戈迪默80年代后期的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以一位出生在南非,但从小离开了南非,在非洲和欧美许多国家生活过的白人女性为主人公,通过她的生活经历,描绘了新南非的发展模式。这位白人女性经过多年在国外生活的观察体验,意识到了自己的归宿应是生养她的南非。她成了一位黑人将军的夫人,其夫后被推选为国家元首,并担任非洲统一组织的主席。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他们一起回到了南非,参加了宣布南非新秩序建立的庆典仪式。她丈夫主持、管理的国家生产资料国有化上地重新分配,人民生活富足。这部作品表明了作者对南非未来和前途的关注与思考。。
戈迪默这位南非的白人女作家,作为一位为自由而奋斗的坚强战士,她的创作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强烈的批判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其作品为黑非洲大陆文学增添了光彩。
纵观黑非洲文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成功的文学,有希望的文学。它形象地展示了黑非洲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黑非洲人民的心声和愿望。彻底摆脱了殖民统治的黑非洲人民尽管还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着历史的新篇章,黑非洲文学也必将为世界文学宝库奉献出更加丰富多采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