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妃有无其人?(2/2)
《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作者:千古之谜: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2017-01-24 00:39
曹邺所描述的梅妃是个能诗善文的女子相去甚远。从地理演变上来看,莆田地处沿海,它在古代原为兴化湾的一部分,后因兴化湾海水后退,海岸上升,加上木兰溪、延寿溪、荻芦溪等泥沙的冲积而成,最初名曰“蒲田”,在古时县境内多水,菖蒲繁盛,后因筑堤围田,才去水旁为“莆”,改为“莆田”。旧志载本县在梁陈时代(公元六世纪),海潮涨时还可以涌到城南南山麓广化寺前,西门外之泗华陂前和黄石东北的大龟屿附近。所以唐明皇在位的时候(685 —762 ),江东村这个地方可能还不曾存在。据史料分析,有关梅妃事迹《旧唐书》、《新唐书》均不载,只见于《开元天宝遗事》、宋邑人李俊甫《莆阳比事》著录、刘克庄亦有咏《梅妃》诗。新、旧唐书中也没有高力士使闽的记载,而曹邺的《梅妃传》中却说:“高力士使闽粤,选归侍明皇。”蔡东藩在撰写梅妃故事时,遇到正史和稗史的记载有出入,而又难以抉择,则取存疑或折衷的方法,并加注曰:“是回叙梅妃事,副本据曹邺《梅妃传》,所称汉邸,考诸唐宗室诸王传中,当时无封汉王者,或谓即广汉王褕,未知孰是。”鲁迅先生曾对《梅妃传》加以考证,认为江采苹系虚构的人物。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梅妃传》归之“宋之志怪及传奇文”之类。他说:“《海山记》已见于《青琐高议》中,自是北宋人作,余当亦同,今本有题唐韩侂撰者,明人妄增之。帝王纵恣,世人所不欲遭而所乐道,唐人喜言明皇,宋则益以隋炀,明罗贯中复撰集为《隋唐志传》,清褚人获又增改以为《隋唐演义》。《梅妃传》一卷亦无撰人,盖见当时图画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谓为江氏名采苹,入宫因太真妒复见放,值禄山之乱,死于兵。有跋,略谓传是大中二年所写,在万卷朱遵度家,今惟叶少蕴与予得之;末不署名,盖亦即撰本文者,自云宋叶梦得同时,则南渡前后之作矣。今本或题唐曹邺撰,亦明人妄增之。“鲁迅先生认为此传是明代人随便加上的,正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尚有无名氏之《梅妃传》一篇,写江采苹(梅妃)与杨贵妃争宠见放的故事,无作者名。文中以杨、梅对称而同情梅妃的遭遇,其不满杨贵妃专权之意自很明显。……明人题为唐曹邺作,不可信。“
1962年冬,郭沫若同志途次莆田时,曾写了一首《途次莆田》的诗。诗日:“荔城无处不荔枝,金复平畴碧复堤。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看来,郭老对梅妃这个人物也是持谨慎的态度。
“梅妃”有无其人?一时尚难定论。
(薛世平)
1962年冬,郭沫若同志途次莆田时,曾写了一首《途次莆田》的诗。诗日:“荔城无处不荔枝,金复平畴碧复堤。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看来,郭老对梅妃这个人物也是持谨慎的态度。
“梅妃”有无其人?一时尚难定论。
(薛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