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全面小康什么样(2/2)
《中国小康痛》作者:中国小康痛 2017-01-17 00:32
目前看,有限的社保资源将重点配置在四个方面:一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是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在上述目标实现之后,我国的社保体系也仍然是以“有限标准、广泛覆盖”为基本特征的。对此,我们需要保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4.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更大程度的调整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工业化真正起步的时间还不长。由此造成目前国民经济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等诸多方面的明显不平衡。
2002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400美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超过了3000美元,而西部九省区的平均水平还不到600美元。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309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还仅为1741元。正如**报告指出的,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小康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使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更大程度调整的过程。党的**报告对调整和缩小发展不平衡差距的努力规定得相当具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发展,要“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三是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来抓;四是救助弱势、困难群体,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以此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全面小康”是和“共同富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可以说是“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但应当强调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还不可能消除这种差距。不平衡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现象。如同**报告所指出的,一方面,我们要“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但另一方面,在未来二十年左右的周期内,我们所能做到,仍只是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
5.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更加协调
全面小康社会一定是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界之间关系协调的社会,惠及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的社会。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要充分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相处。
我国新的经济发展仍处于高资源指向性的工业化阶段。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在我国格外尖锐。以能源为例。我国的资源禀赋并不丰饶,而且资源的品位不高。在我国的一次能源中70%以上只能靠低热值、高运输成本和高污染的煤;我国的水能资源大都蕴藏于开采、利用成本极高的西部与西南地区。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构成中,液体、气体能源资源严重短缺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资源,而且涉及环境。从历史上看,如果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始端于工业文明的出现,那么在我国,人类活动对可持续性发展条件的破坏早在农业文明推进过程中就已经大规模开始。在特定生产力条件下,超过土地承载力的人口繁衍造就了几千年来对土地、对环境的反复过度索取,造成了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造成了对长江中下游众多河流、湖泊水系的不断围垦,造成了长江中上游地区人口超高密度聚集和林木资源不断消失,造成了西北地区沙化侵袭的普遍存在。
可以说,我们要还的环境“债”可迁延上溯的时间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长得多。从现实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一般保持同步。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建国后的前三十余年,工业生产力主要向少数超大型城市聚集;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余年中,“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政策又造成了大量乡村工业的遍地开花。城市化进程缓慢和城市结构的严重不合理使我国克服工业文明负面影响的难度要比其他工业化国家大得多。大城市工业治理和分布极广的乡村环境治理,是我们面临的重点,是难度最大的两头。
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迫切之需。党的**报告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因为“全面小康”之路应当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
全面小康社会的十项基本标准
**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我国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二十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二十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二十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二十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十年增长了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二十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十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十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十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二十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医生数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在以上内容里,对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党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这个命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的一系列论述,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借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又赋予崭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这既便于人民群众形象生动地接受和理解,又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总体小康”离“全面小康”有多远
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十余项指标。据国家统计局介绍,到2000年,以上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的三项指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完成或者超额完成。国家统计局用综合评分方法进行测算,2000年为96%,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上的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到2000年,我国尚有3000多万人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惠及十几亿人口,所有现在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争取尽快达到。就消除城乡差距而言,二十年后基本实现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
从生活水平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是继续消除局部贫困的阶段,是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阶段,是由片面发展逐步转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它所指向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更大程度的调整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工业化真正起步的时间还不长。由此造成目前国民经济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等诸多方面的明显不平衡。
2002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400美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超过了3000美元,而西部九省区的平均水平还不到600美元。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309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还仅为1741元。正如**报告指出的,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小康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使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更大程度调整的过程。党的**报告对调整和缩小发展不平衡差距的努力规定得相当具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发展,要“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三是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来抓;四是救助弱势、困难群体,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以此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全面小康”是和“共同富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可以说是“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但应当强调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还不可能消除这种差距。不平衡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现象。如同**报告所指出的,一方面,我们要“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但另一方面,在未来二十年左右的周期内,我们所能做到,仍只是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
5.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更加协调
全面小康社会一定是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界之间关系协调的社会,惠及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的社会。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要充分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相处。
我国新的经济发展仍处于高资源指向性的工业化阶段。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在我国格外尖锐。以能源为例。我国的资源禀赋并不丰饶,而且资源的品位不高。在我国的一次能源中70%以上只能靠低热值、高运输成本和高污染的煤;我国的水能资源大都蕴藏于开采、利用成本极高的西部与西南地区。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构成中,液体、气体能源资源严重短缺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资源,而且涉及环境。从历史上看,如果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始端于工业文明的出现,那么在我国,人类活动对可持续性发展条件的破坏早在农业文明推进过程中就已经大规模开始。在特定生产力条件下,超过土地承载力的人口繁衍造就了几千年来对土地、对环境的反复过度索取,造成了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造成了对长江中下游众多河流、湖泊水系的不断围垦,造成了长江中上游地区人口超高密度聚集和林木资源不断消失,造成了西北地区沙化侵袭的普遍存在。
可以说,我们要还的环境“债”可迁延上溯的时间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长得多。从现实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一般保持同步。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建国后的前三十余年,工业生产力主要向少数超大型城市聚集;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余年中,“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政策又造成了大量乡村工业的遍地开花。城市化进程缓慢和城市结构的严重不合理使我国克服工业文明负面影响的难度要比其他工业化国家大得多。大城市工业治理和分布极广的乡村环境治理,是我们面临的重点,是难度最大的两头。
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迫切之需。党的**报告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因为“全面小康”之路应当是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
全面小康社会的十项基本标准
**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我国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二十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二十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二十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二十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十年增长了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二十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十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十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十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二十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医生数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在以上内容里,对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党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这个命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的一系列论述,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借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又赋予崭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这既便于人民群众形象生动地接受和理解,又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总体小康”离“全面小康”有多远
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十余项指标。据国家统计局介绍,到2000年,以上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的三项指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完成或者超额完成。国家统计局用综合评分方法进行测算,2000年为96%,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上的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到2000年,我国尚有3000多万人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惠及十几亿人口,所有现在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争取尽快达到。就消除城乡差距而言,二十年后基本实现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
从生活水平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是继续消除局部贫困的阶段,是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阶段,是由片面发展逐步转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它所指向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