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农业产业的非市场化行为(2/2)
《中国小康痛》作者:中国小康痛 2017-01-17 00:32
定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维护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建立稳定、公平、公正的贸易环境。但是,中国可能分享的这些农业国际化利益,有的是潜在的,需要国内系统、配套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才能转化为现实;有的是长期的,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真正体现。
正如2002年的各种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一年后,原先担心受冲击最大的农业并没有像预计的那样伤痕累累。于是,不少人悠然自得起来,认为中国的农业还是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然而,事实却是,在加入WTO一年后的今天,农业免受强大冲击得益于国家各种保护手段的运用,农业开放进程也远未达到加入WTO时的承诺,且离过渡期结束已时日不多,因此,此时轻松起来恐怕为时过早。
(一)加入WTO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影响
1.我国农业的资源约束与比较优势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43%。从长期看,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始终存在。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严酷的资源条件,始终约束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也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有关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表明,中国粮、棉、油料等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国每生产1公斤小麦和玉米将分别亏损0.15元和0.11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研究进一步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麦、玉米、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密集型的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应考虑提高其竞争能力。
从资源角度观察的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农产品的潜在竞争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还需做出艰苦的努力,包括农产品品质、营销战略、企业经营经验、运输和流通成本、企业信用等。资源优势是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因素,但从短期来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更多地体现为市场竞争优势。比如,2001年美国硬红冬麦在中国南方销区市场的批发价高于河南优质小麦的价格,目前约高出160~190元/吨。但目前国产小麦绝大多数都是三等普通小麦,在质量等级上与美国小麦差距较大,因此价格实际上不具可比性。所以,相对国产麦而言,美国小麦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2.加入WTO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影响
我国执行WTO承诺、开放国内市场,究竟对中国农产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国际竞争角度可将农产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进口敏感性农产品,按照敏感度排序为大豆、植物油、玉米、棉花、食糖等。另外一类为出口竞争性农产品,如肉类、蔬菜、水果、加工食品等。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特征,执行WTO承诺对敏感性农产品将带来不利影响,但有利于竞争性农产品的出口。无论是进口敏感性农产品,还是出口竞争性农产品,如果对其市场竞争要素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执行WTO承诺会使中国农产品面对巨大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
粮食被认为是所有农产品中对市场开放最为敏感的产品。中国承诺取消粮食进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今后对粮食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中国承诺的粮食(小麦、玉米和大米)配额2002年为1830万吨,占商品量的13%,2004年达2216万吨,占商品量的15%。2004年小麦、玉米和大米配额分别相当于其商品量的27%、12%和10%。按中国粮食口径,将配额折成原粮(包括将豆油配额折成大豆),2002年的粮食配额达3349万吨,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7.4%。2004年达4107万吨,占9.1%(不包括用单一关税管理的大豆进口,2001年中国大豆实际进口1400万吨)。如果这些粮食全部进口到国内市场,将对国内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一,有可能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总水平。2002年粮食进口配额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7.4%,2004年达9%以上,已经超出1996年中国关于进口粮不超过国内产量5%的判断。这要求我们重新评估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安全政策。第二,将影响到粮食主产省粮农的生计。第三,进口粮食极有可能挤占东部主销区腾出的市场空间,使中部主产区增加粮食销售困难和库存压力,对中国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利。具体分析来看,形势也十分严峻。
(1)小麦。
国外小麦将在数量、质量、价格和疫病传播等方面,对中国小麦生产构成压力。与外国小麦相比,中国商品小麦质量普遍较差,种植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进口小麦的竞争优势明显。
(2)玉米。
中国承诺的玉米关税配额量较大,且国营贸易管理比例逐年减少,加之今后不能采取出口补贴措施。因此,今后国内玉米将面临较大压力。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玉米生产成本较高;玉米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低,玉米价格没有优势,使中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能力。
(3)大豆。
与美国、巴西及阿根廷比较,中国大豆单产低、种植规模小、成本高;含油率不高,与国外相差2%~3%;质量参差不齐;国内大豆流通渠道不畅、供货不稳定,履约率差,使大豆加工企业无法建立国产大豆稳定的供货渠道。大豆进口实行单一低关税管理,且进口调控手段受限,意味着大豆进口将继续对国产大豆的市场扩张构成压力。
(4)植物油。
中国承诺的过渡期内豆油及其他植物油关税配额量较大,而且将在2006年全面开放市场,如果管理不当,其冲击将极其严重:一是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将受到严峻挑战,面临全线停工、关闭的危险。二是由于压榨企业受到影响,国内豆粕生产也将受到冲击,届时中国不得不通过进口来解决豆粕需求,而进口豆粕实际相当于进口大豆。三是国内大豆生产者将受到开放大豆市场更为严重的挑战,国产榨油用大豆将完全没有出路。
(5)肉类产品。
肉类是中国出口竞争性产品。中国对牛肉、猪肉及禽肉产品降税幅度较大,而且对美国取消了检验认证限制,进口管理手段受到极大约束。在市场开放条件下,美国的猪、禽副产品可能会涌入国内市场,对中国禽肉、猪肉等生产及防疫产生严重冲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肉类产品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具有出口潜力,但由于在品质方面等问题,影响了竞争力的提高,限制了中国肉类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总的来看,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农产品可能将面临严峻冲击。一方面,由于中国农户经营规模偏小,大宗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高。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已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随着对WTO承诺的执行进口压力增大,对主产区及其农民会产生较大冲击。另一方面,肉类、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但这些产品长期以来在质量、卫生、技术标准上考虑国际市场要求不够,受国外较高的技术壁垒的限制,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很难达到国外市场要求,使比较优势难以转变成竞争优势和出口现实。
(二)我国农业经济体制难以适应国际化
农业国际化对我国的农业经济体制和支持政策也带来严峻挑战:首先,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与机构的设置,是适应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格局而形成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对外贸易管理相互脱节,地区封锁,行业分割,部门垄断。不能对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灵活的调控和管理。
其次,现有农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在价格、投资、分配政策等方面,侧重于支持提高农产品产量,忽视了对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和结构优化;侧重补贴农产品流通环节以及消费者利益,对生产者利益支持不够;在国民经济分配格局中,对农业的支持在总量上不足,在结构上不够合理。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农业补贴仍然很高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中国目前仍然实行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特产税、“三提五统”等负保护政策,这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地位。
第三,农产品流通体制不顺,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部门分割、垄断经营,市场运行无序,交易行为不规范,营销手段落后,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第四,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不具备参与农业国际竞争的能力。中国千家万户小农的分散经营,在农业进入国际化阶段后,无论是在规模、效率,还是在竞争能力上,都不能适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特别是,一方面,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没有大粮商、畜牧商、园艺商和食品加工商参与国际市场分配和竞争,另一方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于农户与市场之间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使中国农业在根本上不具备与那些在生产组织上已经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程度极高的国家的农业进行竞争的能力。
显然,如果我国不抓紧制定正确的应对战略,及时转变发展战略,调整政策,改革体制,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中国农业将很难在国际化进程中掌握主动权、赢得竞争。
在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农业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农业不仅关系到近13亿人口的吃饭和7亿近8亿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中国经济发展全局。从现在起着力解决中国农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显然,传统的农业发展战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中国农业参与国际化进程的新形势。当务之急,必须选择一个能够应对WTO挑战、趋利避害,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正如2002年的各种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一年后,原先担心受冲击最大的农业并没有像预计的那样伤痕累累。于是,不少人悠然自得起来,认为中国的农业还是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然而,事实却是,在加入WTO一年后的今天,农业免受强大冲击得益于国家各种保护手段的运用,农业开放进程也远未达到加入WTO时的承诺,且离过渡期结束已时日不多,因此,此时轻松起来恐怕为时过早。
(一)加入WTO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影响
1.我国农业的资源约束与比较优势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数的43%。从长期看,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将始终存在。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如此严酷的资源条件,始终约束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也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有关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表明,中国粮、棉、油料等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如从资源成本角度看,1997年中国每生产1公斤小麦和玉米将分别亏损0.15元和0.11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而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研究进一步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产品生产国内资源机会成本的上升,是导致比较优势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密集型的小麦、玉米、大豆等产品明显缺乏比较优势,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条件,而劳动密集型的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应考虑提高其竞争能力。
从资源角度观察的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农产品的潜在竞争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还需做出艰苦的努力,包括农产品品质、营销战略、企业经营经验、运输和流通成本、企业信用等。资源优势是决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长期因素,但从短期来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更多地体现为市场竞争优势。比如,2001年美国硬红冬麦在中国南方销区市场的批发价高于河南优质小麦的价格,目前约高出160~190元/吨。但目前国产小麦绝大多数都是三等普通小麦,在质量等级上与美国小麦差距较大,因此价格实际上不具可比性。所以,相对国产麦而言,美国小麦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
2.加入WTO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影响
我国执行WTO承诺、开放国内市场,究竟对中国农产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国际竞争角度可将农产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进口敏感性农产品,按照敏感度排序为大豆、植物油、玉米、棉花、食糖等。另外一类为出口竞争性农产品,如肉类、蔬菜、水果、加工食品等。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特征,执行WTO承诺对敏感性农产品将带来不利影响,但有利于竞争性农产品的出口。无论是进口敏感性农产品,还是出口竞争性农产品,如果对其市场竞争要素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执行WTO承诺会使中国农产品面对巨大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
粮食被认为是所有农产品中对市场开放最为敏感的产品。中国承诺取消粮食进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今后对粮食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中国承诺的粮食(小麦、玉米和大米)配额2002年为1830万吨,占商品量的13%,2004年达2216万吨,占商品量的15%。2004年小麦、玉米和大米配额分别相当于其商品量的27%、12%和10%。按中国粮食口径,将配额折成原粮(包括将豆油配额折成大豆),2002年的粮食配额达3349万吨,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7.4%。2004年达4107万吨,占9.1%(不包括用单一关税管理的大豆进口,2001年中国大豆实际进口1400万吨)。如果这些粮食全部进口到国内市场,将对国内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一,有可能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总水平。2002年粮食进口配额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7.4%,2004年达9%以上,已经超出1996年中国关于进口粮不超过国内产量5%的判断。这要求我们重新评估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安全政策。第二,将影响到粮食主产省粮农的生计。第三,进口粮食极有可能挤占东部主销区腾出的市场空间,使中部主产区增加粮食销售困难和库存压力,对中国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利。具体分析来看,形势也十分严峻。
(1)小麦。
国外小麦将在数量、质量、价格和疫病传播等方面,对中国小麦生产构成压力。与外国小麦相比,中国商品小麦质量普遍较差,种植规模小,生产成本高,进口小麦的竞争优势明显。
(2)玉米。
中国承诺的玉米关税配额量较大,且国营贸易管理比例逐年减少,加之今后不能采取出口补贴措施。因此,今后国内玉米将面临较大压力。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玉米生产成本较高;玉米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低,玉米价格没有优势,使中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能力。
(3)大豆。
与美国、巴西及阿根廷比较,中国大豆单产低、种植规模小、成本高;含油率不高,与国外相差2%~3%;质量参差不齐;国内大豆流通渠道不畅、供货不稳定,履约率差,使大豆加工企业无法建立国产大豆稳定的供货渠道。大豆进口实行单一低关税管理,且进口调控手段受限,意味着大豆进口将继续对国产大豆的市场扩张构成压力。
(4)植物油。
中国承诺的过渡期内豆油及其他植物油关税配额量较大,而且将在2006年全面开放市场,如果管理不当,其冲击将极其严重:一是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将受到严峻挑战,面临全线停工、关闭的危险。二是由于压榨企业受到影响,国内豆粕生产也将受到冲击,届时中国不得不通过进口来解决豆粕需求,而进口豆粕实际相当于进口大豆。三是国内大豆生产者将受到开放大豆市场更为严重的挑战,国产榨油用大豆将完全没有出路。
(5)肉类产品。
肉类是中国出口竞争性产品。中国对牛肉、猪肉及禽肉产品降税幅度较大,而且对美国取消了检验认证限制,进口管理手段受到极大约束。在市场开放条件下,美国的猪、禽副产品可能会涌入国内市场,对中国禽肉、猪肉等生产及防疫产生严重冲击。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肉类产品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具有出口潜力,但由于在品质方面等问题,影响了竞争力的提高,限制了中国肉类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总的来看,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农产品可能将面临严峻冲击。一方面,由于中国农户经营规模偏小,大宗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高。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已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随着对WTO承诺的执行进口压力增大,对主产区及其农民会产生较大冲击。另一方面,肉类、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但这些产品长期以来在质量、卫生、技术标准上考虑国际市场要求不够,受国外较高的技术壁垒的限制,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很难达到国外市场要求,使比较优势难以转变成竞争优势和出口现实。
(二)我国农业经济体制难以适应国际化
农业国际化对我国的农业经济体制和支持政策也带来严峻挑战:首先,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与机构的设置,是适应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格局而形成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对外贸易管理相互脱节,地区封锁,行业分割,部门垄断。不能对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灵活的调控和管理。
其次,现有农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在价格、投资、分配政策等方面,侧重于支持提高农产品产量,忽视了对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和结构优化;侧重补贴农产品流通环节以及消费者利益,对生产者利益支持不够;在国民经济分配格局中,对农业的支持在总量上不足,在结构上不够合理。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农业补贴仍然很高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中国目前仍然实行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特产税、“三提五统”等负保护政策,这在根本上使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地位。
第三,农产品流通体制不顺,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部门分割、垄断经营,市场运行无序,交易行为不规范,营销手段落后,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第四,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不具备参与农业国际竞争的能力。中国千家万户小农的分散经营,在农业进入国际化阶段后,无论是在规模、效率,还是在竞争能力上,都不能适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特别是,一方面,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没有大粮商、畜牧商、园艺商和食品加工商参与国际市场分配和竞争,另一方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于农户与市场之间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使中国农业在根本上不具备与那些在生产组织上已经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程度极高的国家的农业进行竞争的能力。
显然,如果我国不抓紧制定正确的应对战略,及时转变发展战略,调整政策,改革体制,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中国农业将很难在国际化进程中掌握主动权、赢得竞争。
在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农业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农业不仅关系到近13亿人口的吃饭和7亿近8亿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中国经济发展全局。从现在起着力解决中国农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显然,传统的农业发展战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中国农业参与国际化进程的新形势。当务之急,必须选择一个能够应对WTO挑战、趋利避害,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