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文化之源章节目录 > 神秘消失的古蜀祭祀文明——三星堆文化遗址

神秘消失的古蜀祭祀文明——三星堆文化遗址(2/2)

文化之源作者:文化之源 2017-01-24 01:41
所一定是世界的中心。当神圣的树木耸立起来的时候,膜拜的人们实现了天与地的沟通。

    目前在祭祀坑中发现的6株青铜神树,神树形态基本相似,又各有特色。总体上均呈现为下端有云山状基座、主干挺拔直达树巅、9条树枝分成3层弯曲下垂,树上有立鸟、飞龙、仙果、光环、以及璧瑗等神器祭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社会意义。

    最高的一株约4米,三道如同根状的斜撑扶持着树干的底部。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所有的树枝都柔和下垂。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在每层三根枝条中,都有一根分出两条长枝。在树干的一侧有四个横向的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龙固定在树干上。

    三星堆的二号铜树仅保留着下半段,整体形态不明,下面为一圆盘底座。三条象征树根的斜撑之间的底座上,各跪有一人,人像的双手前伸,似乎原先拿着什么东西。能够复原的树干每层伸出三根树枝。它的枝头有一长一短叶片包裹的花蕾,其后套有小圆圈,与一号大铜树基本相同;但枝条的主体外张并且上翘,鸟歇息在枝头花蕾的叶片上,这却不同于一号大铜树。

    这两颗大铜树体量巨大,尤其是一号大铜树上还有龙盘绕,它们应当不是普通的树木,而是具有某种神性的神树。现在的疑问是,如此巨大的青铜神树会由于重心的上移而倾斜,青铜神树如果全部按原型组装竖立起来,原来的三足底座根本无法承受其全部重量。由此推测这棵青铜神树应该是为一次大型祭祀而临时铸成,而不是作为长期陈列而设置的。

    用青铜铸造许多颗带有神意的树木在当时是要下很大的决心的,因为那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的制造过程。

    从青铜神树的铸造过程来看,三星堆的工匠们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目的仿佛是完成一批不朽的祭祀礼器。但是,当时的工匠们在制造这批作品之前,知道作品在完成后即将被焚烧、损毁和掩埋吗?如果知道,却仍然消耗大量的精力,以至于对任何一个细节都孜孜不倦?

    也许,神树的制造者认为“制造和完成”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有依照祭祀的终极仪式“彻底砸碎”,才算真正“完成”!

    三星堆神树群体造型之优美、内涵之丰富、体态之硕大、时代之久远,大大超过各地发现的表现树崇拜的文物,表明在三星堆时期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中,它可能处于连接人与神、天与地的中心环节,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古蜀的神树崇拜和太阳崇拜观念。

    2.太阳及鸟类崇拜

    三星堆文化尊崇太阳的特征直接表现在青铜器物上。三星堆二号器物坑中,有一种类似车轮的圆形铜器。轮形铜器是象征着太阳的太阳轮。英国学者罗森认为,轮形器是常设在神庙中的神器,或者是用于某种祭祀仪式,钉挂在某种物体上,作为太阳的象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

    而对太阳最敏感的莫过于鸟禽类,所以三星堆人在青铜神树上就精心安置了一些铜鸟。这些鸟好像是依照统一的规格铸造出来的,表明它们担负的是同一个明确的使命。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述了十个太阳都由鸟来背负着上升或下沉。不过,三星堆一号神树上的鸟却为九只。另外一只哪去了呢?日本学者布川宽先生结合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内容认为,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则,值班的太阳已经出发,所以扶桑上只有九个太阳,树木顶上就没有了那一只鸟。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林巳乃夫通过观察青铜神树的枝叶与鸟,联想到三星堆另外一件名为璋的器物。并认为璋的功能与背负太阳的鸟之间有一个隐秘的关系。

    这件璋的顶部雕出了一只鸟,其形态好像是栖息在璋的洼刃上。林巳乃夫认为,在三星堆,作为太阳之神的鸟相互交替,每天有一只绕天巡行,而璋则是它们停歇的树木。观察二号坑出土的小铜人捧璋而跪的姿态,恐怕就是呼吁光明与火的太阳神让自己在此栖息,并祈愿太阳神的赐福。

    三星堆人相信他们的图腾祖先与鸟有关,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青铜兽面具,五官非常特殊,两只凸显的眼睛直径13.5厘米,长度达16.5厘米,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凸目面像。有学者认为,凸目面具代表的是鸟的形象。纵目面具实际上是人鸟合体的一种正式表现形式。古蜀国的第二代王叫鱼凫。凫就是鸟,具体指的是水上的鱼鹰。古人相信,人和图腾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三星堆遗址和古蜀文明的关系

    古文献记载中的古蜀历史,从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到杜宇、鳖灵,都显示出比较浓郁的神话传说色彩,特别是古蜀的起源和古蜀三代的历史,更是笼罩在一片神秘的迷雾之中。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四万八千岁当然是一种文学的夸张,但也透露了古蜀历史的邈茫和久远。

    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文献记载中的古蜀历史提供了重要物证,直观地展现了数千年前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表明传说中的古蜀王朝是并非子虚乌有,成都平原在商周时期乃至更早的时代确实存在着繁荣昌盛的古文化、古城、古国。

    三星堆文化形成以前,成都平原已经出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它以宝墩村文化和鱼凫村文化为代表,已被发现的古城共6座。当鱼凫村古城崛起以后,三星堆古城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成都平原的古城群中,三星堆遗址的始建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城垣面积达350万平方米以上。那时,有一支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和具有较高玉石器加工工艺的外来人群来到了成都平原,他们被三星堆人所接受并形成了某种联盟。

    三星堆古国在这个新加盟的族群的协助下,最终毁灭了鱼凫村古国,成为了整个成都平原的惟一的中心。

    但目前发现的三星堆文化古城究竟是古蜀哪个时代的都城?祭祀坑是究竟哪个古蜀王的遗存?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简略和模糊,目前依然是个谜。

    根据《华阳国志·蜀志》关于“鱼凫王田于湔山”的记载,可知古蜀鱼凫时代已进入农耕,到杜宇教民务农的时代,蜀地农业已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已相当繁荣发达,成都平原这时已经出现了城市文明的曙光。所以有学者认为,三星堆遗址发现的早商时期蜀都城墙,很可能是鱼凫王统一蜀国后所筑。三星堆遗址和两个祭祀坑中的器物也透露出与鱼凫氏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

    结合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来看,三星堆古城很可能营建于鱼凫时代,并成为杜宇时代的重要城邑,后来由于政权变更和都邑的迁徙而被开明时代所废弃。

    三星堆遗址的出土文物反映出当时蜀人社会生活以及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情况。比如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即反映出当时古蜀王国已经拥有高超复杂的制造技术和繁荣强大的生产能力,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和明显的阶层分化,带有巫术色彩的祭祀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三星堆古城正是古蜀王国统治和宗教祭祀活动的中心。

    三星堆遗址的七大千古之谜

    三星堆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拨开迷雾见太阳,澄清了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起到了证史、补史和创史的作用。与此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一串串难解的千古之谜。

    第一谜,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

    第二谜,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第三谜,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第四谜,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第五谜,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第六谜,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谜,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三星堆文化遗址现状

    三星堆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揭开了川西平原早期蜀国的面纱,将蜀国的历史推前了两千多年,填补了中国考古学、青铜文化、青铜艺术史上的诸多空白。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广汉城西鸭子河畔,于1997年10月落成开放。博物馆主馆的面积为7000平方米,共分四个不同类别的展厅,馆内展厅面积4000平方米,展线长逾800米。展线以《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陈列》为主体内容,全面展示三星堆遗址及遗址内一、二号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陶器、玉器、骨器、金器和青铜器等上千件珍贵文物。

    博物馆自1997年10月建成开馆以来,先后接待了国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该博物馆设计上的缺陷,致使三星堆博物馆长期存在展厅狭窄、展线过短、展线不畅、展品密度太大等问题。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决定修建三星堆博物馆新展馆。新展馆已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向游人开放。

    三星堆新展馆位于老馆以东,主体建筑面积为4200平方米,连同广场、贵宾接待厅、服务大厅等附属设施,博物馆群的总面积已达到11000平方米,已跻身于全国大博物馆行列。

    两个展馆在展品类型的设置也各有侧重。新展馆以玉石器、金器、陶器、神树为主,综合展示。老展馆则为青铜器专馆。陈列充分运用各种现代表现手法,通过精心的空间组合,力求在内容设计和艺术形式有所突破和创新,使三星堆这一大批精华荟萃的文化瑰宝在博物馆得到充分的展示,文物内涵得到更深的发掘,从而使更多的观众熟悉中华历史,热爱中国文物。

    在三星堆大遗址的保护上,遗址区管委会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施遗址保护。自2001年以来,三星堆管委会先后投入了上千万元对遗址进行有效保护,对遗址城墙、祭祀坑等重要遗迹地共420亩土地实行统征退耕,有效避免了农民长期耕种造成的破坏。同时,搬迁了遗迹区内的410座现代坟墓,最大程度的恢复了遗址原有的风貌。

    在保护好遗址的基础上,三星堆遗址管理委员会还加快遗址区景点的建设。计划开放西城墙、月亮湾——燕家院子、三星堆——祭祀坑三大遗址展示区。目前,三星堆遗址区保护与展示工程正在抓紧进行。建成后的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将成为原始、古朴、自然、生态的具有国际旅游精品地位的大遗址景区。

    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且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三星堆文物已多次出国巡展,从1993年起,先后在瑞士、德国、英国、丹麦、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国展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强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