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励志成功 > 文化之源章节目录 > 唯美时尚的洞居人——山顶洞人文化遗址

唯美时尚的洞居人——山顶洞人文化遗址(2/2)

文化之源作者:文化之源 2017-01-24 01:41
石块上钻制,钻到一定程度,再从钻孔的背面进行打磨,直到磨穿为止。

    另外还有一件钻孔的砾石,制作十分精美。它是一块蛋圆形的砾石,两面扁平,非常像现代女性挂在脖子下的鸡心形项链坠,可见山顶洞人在制作这件装饰品时,在原材料选择上肯定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件古朴的饰品在刚被发掘出来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几乎到了“人见人爱”的境地。小石珠和钻孔小砾石是代表山顶洞人石器工艺最高技术水平的制品。因为对石头进行磨制和钻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世界范围来看,对石头磨制和钻孔是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才流行起来的工艺,而它在3万年前的山顶洞遗址已经出现了。

    山顶洞的出土物中还有很多穿孔穿孔兽牙,有120多颗。其中又以獾牙最多,有60颗。其次是狐牙、鹿牙、黄鼠狼牙,最少的是老虎和野猫,各l颗。此外,还有2颗犬齿弄不清是哪种食肉类的。这些穿孔兽牙除了1颗虎的门齿和3颗鹿的门齿外,其余全是犬齿。

    为什么当时人们偏爱犬齿呢?考古学家贾兰坡研究后认为,犬齿比其他牙齿的齿根长、齿腔大,容易穿孔,另外犬齿在齿列中数目最少,同时犬齿形状美观、尖锐有力,比其他牙齿更能显示猎人的英雄气概。

    山顶洞遗址还出土了一支磨光鹿角。有人猜测它们是当时巫师使用的魔杖,也有人认为这是投矛器,用它做依托,猎人们投掷尖端装有石矛头的标枪时可以成倍地提高有效射程。山顶洞的鹿角表面光滑,可能因为在地层里长期被化学侵蚀的缘故,看不出原来是否有图案。

    大约在5万午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会制作和使用针了。这种针是用细骨制作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一枚骨针,制作水平十分高,针长82毫米,直径3毫米,比火柴棒咯粗,针身略弯,表面光滑,尖端很锋利,针孔很清楚,是用尖利的器物挖出来的。遗憾的是,出土时针孔己损坏。据推测,山顶洞人用这种骨针来缝制简单的皮衣。据专家分析,山顶洞人使用的线,极可能是鹿的韧带。从一种称为狞鹿的身上取下来的韧带,可长达半米以上,又细又白,犹如生丝,用这种韧带做线是很理想的。

    山顶洞出土的动物化石内容很丰富,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绝灭动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鸵鸟3种。哺乳类动物一共发现49种,包括最后鬣狗、野驴、狍、斑鹿、马鹿、羚羊、貉等中国北方常见动物,还有一批适应草原环境的啮齿类,如鼢鼠、仓鼠等。这些出土的动物化石对于判断山顶洞人的时代、生态环境和生活情形有重要意义,遗址中有很多花面狸、猎豹和象等喜暖种类,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这一带气候比较温和。

    遗址中还发现用鲩鱼眼上骨钻孔做成的垂饰和一些鱼的脊椎。根据鱼类学家研究,那件眼上骨和几件脊椎骨属于大鲩鱼和大鲤鱼。鲩鱼生前的体长达80厘米,鲤鱼也多半为大中型。大鱼生存需要比较深和宽的水域,说明山顶洞时期这些带不但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而且草木茂盛,河湖充盈,一派生机。

    山顶洞之迷

    山顶洞遗址的发现给考古学家们带来许多惊喜,同时也留下许多有待解开的谜团。

    1.举横越万里的异族通婚

    德国人类学家魏敦瑞于1939年发表关于山顶洞人化石的研究报告。对于3个头骨,他认为它们的结构特征差别很显著:老年男性头骨在测量数据上很接近欧洲的克罗马农人,但形态上又可以确定为原始的蒙古人种;两具女性头骨中那具中年的可能属于今天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而青年的那具则与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密克罗尼西亚人相像,后两者也是蒙古人种,但分别属于不同的支系。魏敦瑞解释这种不同种族组成一个家庭的现象是当时盛行不同人群的掠夺婚姻造成的。不过,在几万年前的交通条件下,这些相距遥远的人们是怎样走到一起来的呢?

    于是这位美国人类学家发挥了他超常的美国式想象力,他说,山顶洞中发现的人类化石代表了一个家庭,一位老人娶了一老一少两位妻子。

    对于这样一个可能是跨越洲际的婚恋事件,学者们没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解释。

    我国的考古学家裴文中在1952年提出,山顶洞人时代人种尚未分化和定型,它们之间的差别只是个体之间的差别。后来,它们中一些人留在本地,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蒙古人种,一些向北迁移并且最后定居在北极地区,成了今天的爱斯基摩人。另外还有一部分向东南迁徙到太平洋岛屿上,成了今天适应海洋生活的密克罗尼西亚人。

    人类学家吴新智也在1960年发表论文指出,魏敦瑞的一些测量数据不够精确,造成3个头骨之间的一些差异被夸大了。和裴文中一样,吴新智主张3个头骨的种种特征实际上是处于形成中的蒙古人种变异范围之内。

    实际上,在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无论哪一时期、哪一地区都不存在“纯之又纯”的人种,今天生活在地球上各地的人群是人类经历长期进化、迁移、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2.山顶洞人的墓地

    目前来看,在山顶洞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大约代表10个个体,包括不同的年龄段,从老年、壮年、青少年到幼儿都有,甚至包括一个新生婴儿。上述化石并不是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其中在下室出土了3个头骨和部分体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就提出了疑问,这些尸骨已经被扰乱过,但到底是谁扰乱了他们的遗故,目的又是什么呢?上世纪60年代,学者们就开始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讨论。有人认为是敌对的部落跑来“挖祖坟”,也有学者认为是鬣狗所为,与人无关,山顶洞不是出土过这种喜欢吃腐肉的“草原清道夫”的完整骨架吗?我国考古界的权威贾兰坡则认为“二次葬”比较可信。

    3.穿孔贝壳的来历

    在山顶洞出土的装饰品中还有三只穿孔贝壳,经过鉴定它们不是淡水贝类而是生长在海水里的海蚶。现在的山顶洞距离最近的渤海湾大约为165公里,山顶洞人不顾路途遥远,亲自到海边采集贝壳的可能性不大。那么,这些贝壳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有专家认为,山顶洞时期已经出现了物品交换,这些贝壳就是山顶洞人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从生活在海边的部落那里交换来的。也有专家认为,是海陆变迁缩短了山顶洞与海洋的距离,使山顶洞人有机会采集这些贝壳。据测定,山顶洞人生活在末次冰期中的一个暧期,这时华北一些沿海地区曾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海侵现象。于是部分专家认为,当时的海平面大幅度上升,缩短了山顶洞与海边的距离。不过,这些推测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详细的地质钻探资料来证明。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现状

    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上,距市区50公里,是闻名世界的古人类遗址,素称“北京人之家”。出土的化石及遗址已经构成了一个天然的生物史和人类史“博物馆”。

    不过可惜的是,在山顶洞遗址中出土的8个山顶洞人的遗骨,已经在抗日战争期间和北京猿人化石一起丢失了,只留下3个完整的头骨、几个下颌骨以及少量其他骨骼的模型可供人们研究。

    目前这些模型展出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近几年,位于山顶洞遗址附近的爆破和火车震动的影响,对山顶洞遗址危害较大,这些震动有可能造成岩石从较陡的斜坡滑落,产生塌方。当年在遗址旁边采石厂的爆破作业,对遗址也造成了比较大的损毁,而周围水泥厂的粉尘所形成的酸雨更是直接侵蚀岩石。

    为了保护山顶洞遗址,2005年,北京市政府对动用了大量资金对山顶洞局部地段进行加固,为了防止雨水的腐蚀,在山顶洞遗址上设置一个钢化玻璃罩当作防雨棚。目前,这些工程正在进行当中。